也難怪他說起往事總像在為史書作注:光復前飛機來了躲空襲、光復後小學課堂裡唱軍歌;經濟起飛時他被淹腳目的台灣錢淹過,淹到夠他玩蘭花一夕間蒸發掉上億元,也沒留債。
【劉福助番外篇】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

採訪進行不到一半,我們就發現,大概很難期待劉福助講出什麼能直接引用的金句結論。他人生最奇情的時刻都來自於時代,談起個人成就,只顯得無足輕重。比方說我問他出生在萬華,為何後來落腳中和?他的回答是——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到台灣來了。
談起童年,他自稱是住在華中橋下的野小孩,彼時的生活風情是天氣好就往水裡跳,游泳。中秋節下個雨,就去釣螃蟹。河邊有野果,就去摘,當然也有偷摘的,被發現了,就跑。
但好快樂。快樂來自於無知,他勉強念到小學畢業,就出去工作了,卻按節氣在換老闆,變成他後來寫的〈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歌詞寫:「初出洞門賭意志啊,那嘸成功不回去,堂堂踏入台北市,掠做(以為)頭路滿滿是。」少年劉福助在歌裡的形象從滿志到失落,雜貨店、裁縫店、作業員都做過,只是除了繽紛閃亮的舞台,沒有任何地方能讓野孩子定下心神工作。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