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她談到自己決定不哭的那天,令我印象深刻:「那次我在客廳,我爸打我,我怎樣都不肯哭,我爸罵我那什麼表情,我就一臉木然看著他,我說你就打啊,把我打死算了。我爸很生氣,轉過去打我弟,我弟被打很慘,他一邊打一邊看著我,我就說,那你打死他啊。有的人就是想看你示弱,我就硬起來,反正也不會更糟。」

相當關注兒童保護、被譽為台灣兒童友善醫療之父的臺大醫院兒童胸腔科主任呂立認為:「施暴者常常看到受虐者哭就會打,因為越來越氣憤,但不哭也會打,因為好像沒達到他要的效果,不管怎樣他都可以繼續施虐。」而受虐者受暴後的常見反應,可能會變外向或變內向,甚至抽離,「因為無法面對暴力,fight or flight,要嘛逃走,要嘛對抗。如果身體無法逃走,就心裡逃走,這對心理的壓抑和創傷非常大,有人會自殘,覺得自己不好;有人會抽離,什麼都不管,冷漠面對世界,漸漸疏離伴侶或人際;也有對抗型的,開始攻擊別人覺得這樣才能活下來,或是想辦法脫離環境,後來都不管父母的。」
韓依璟提到弟弟的狀況,就和她截然不同,「我弟小時候,有次想摸1個花瓶,他前後問了老師3次才敢摸,他不敢有自己的意見,直到大學後,他才慢慢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就完全相反,不管做什麼都會找出可以規避的漏洞,然後走在邊邊上,我深深感到小時候的弱小無力,所以長大致力於抓住鎂光燈,認為沒人敢欺負有聲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