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碗盤時,發現櫥櫃裡一堆鍋碗瓢盆都是婆婆送的,我沒有在用,也不敢處理。」Nelly說那時她怕丟了,婆婆來訪時若突然問她怎麼沒拿出來用,該怎麼辦?她反省,過去的自己散發出一種「給我什麼都好」的廉價感,也沒想清楚自己是否需要這些物品。實踐斷捨離後,她狠下心把不要的鍋碗瓢盆送給資源回收站的阿姨,也跟婆婆老實說東西送人了,婆婆雖然有點驚訝,但也沒有多大反應,彼此還是能好好相處。
還有一次,小姑從歐洲帶知名壓力鍋給Nelly,因為歐洲售價比台灣便宜,部落格的描寫更讓Nelly心動,但Nelly萬萬沒想到以最划算的價格,買了夢寐以求的商品,她竟然用不了,「我每次看到那個壓力鍋的數字上升,我壓力都很大,使用都會怕。」最後只好把它放在客房床底下,但每回掀起客床看見了,總會想起自己無能發揮商品的實力,硬是跟這鍋子周旋了好幾年才送出。

丟掉了雜物,認清了自己,Nelly也逐漸看見家人的需求,讓自己成為家中協調的角色。有一回女兒要買外套,先生看上某件外套、覺得機能性足夠,但女兒不喜歡,還說:「你買啊,我死都不會穿。」Nelly當下決定不買,尊重孩子的意願。第二週再次出門購物,女兒看上了喜歡的衣服堅持要買,但先生不同意。到了第三週,Nelly說:「這時候價錢、美感、機能都不重要,重點是兩個人都有共識了。」此時外套不只是外套,那滿足了一個關心女兒的父親,也維護了青春期女兒的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