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錢少事多離家遠,他也知道,這樣的事不是每年都找得到人接手,其傳承就像「抓交替。因為吃力又不討好,誰要做?」
吃力不討好的原因,來自於東莒人對所謂生活和工作的想像,很侷限。曾經有居民當著廖億美的面,數落她淨是做些「對地方沒幫助的事」,看她一個台北來的女生,找來一群「無所事事」的藝術家和大學生,整天都不知道在幹嘛。現在於大坪村經營民宿的前鄉長柯玉官就很直接跟我們說:「這些政府補助都用錯地方了,直接蓋民宿,拚觀光不是很好嗎?」

確實,大浦聚落活化的計畫,曾在2017年中斷,廖億美坦白地說:「就是沒人要接了。」那是這計畫所面臨最難通過的瓶頸:不想繼續重複,又沒有當地年輕人接手,「因為這裡的人認為,公務員,老師,或者是從事民宿業,做生意,才叫工作。年輕人想做其他嘗試,不可能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