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她身上,明顯看到「替代性創傷」,這是指社工經常運用同理心,大量且長期聆聽個案的負面經驗,藉此進入個案情境中,同時卻也帶來傷害,當大腦、思考及情緒被個案的困境占滿後,便會產生創傷症候群。汪淑媛認為,社工的替代性創傷無可避免,這並非個人問題,而是社工普遍性的問題。

36歲的社工琪琪(化名),有13年受暴婦女保護的資歷,2年前得了恐慌症。她說,這份工作最怕個案殺人或被殺上社會新聞,一是要面對自責,二也會被上級單位(社福機構、家防中心、縣市社會局、衛福部,和監察院)逐級檢討,「所有社工下班後,都會特別注意社會版面和新聞快訊,看到情殺、自殺,就趕快查在什麼地點,那種恐慌已經內化成反射動作。」
她經常要面對沉重的議題,「有時光聽個案講她們被性侵、性虐待,那些畫面就揮之不去,我身心狀況會很煩躁,個案不斷地描述,我變得很沒耐心,想叫她閉嘴。我跟專業老師討論後,他說這就是『替代性創傷』。」琪琪戴著口罩,細數她工作以來的身心疾病:頭痛、胃食道逆流、泌尿道發炎等。高危險性的工作讓她無法曝光,只聽見她低落的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