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陳清枝因為讀了《愛的學校》(後譯為《夏山學校》),對自由的教學環境很憧憬。為了理想,他借300萬元買校地,放棄安穩教師生活。即使因此負債近千萬元、困頓時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都不以為意,說自己「要錢就有錢,可是也從來沒有錢,簿子(存摺)從不超過幾千塊。」後來一度停辦。
但這段日子,對前妻和兒子來說,卻是一段辛苦歲月。1992年,陳清枝因為執意復辦森林小學,和第一任妻子分居離婚。再婚時,他雖然帶上2個兒子,關係卻不若以往親近。隨著孩子成年,彼此聯繫更少了。二兒子15歲離家後,就拚命打工賺錢,以同等學力一路考上研究所,因為鑽研投資理財小有成果,在前幾年買了房子、車子,準備步入婚姻。

「他都說:『老爸,我有個更好的方法、我用新方法做了…。』」想起二兒子過去當小助教的模樣,陳清枝笑得有點無奈。比起大兒子的憨厚,二兒子從小就追求完美,有點鑽牛角尖,事情非得解決了才肯告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