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巴士在3年內,會先在特殊場域,例如公車專用道,以示範運行的方式發展,另外,台灣電動巴士每年汰換需求約1500台至1700台,需求量不算高,營收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但預計到2025年,隨科技、基礎建設、法規陸續到位後,全球自駕巴士與車輛需求,將出現爆發性成長。」車王電集團暨華德動能董事長蔡裕慶表示,「屆時將產品擴到海外,營收才會真正可觀。當然,站在廠商立場,不可能等量產後才開始投入發展。」
「我們旗下的華德動能,主要業務包括電控、電機、電池與智慧充電,5年後在電動車的業務占比將遠遠超過5成。」蔡裕慶進一步透露。但他也坦言,台灣在發展自駕車輛上還有許多挑戰,例如:補助政策是否顧及到偏鄉、客運業者對自駕車的信心程度、後勤人員的培訓等。
華冠投顧分析師白易弘表示,自駕巴士最大特色是跳過內燃機,直接使用電動馬達,有3個關鍵靈魂:雷達、馬達、電池,其中,投資人能多留意相關台廠,是否同時打入台灣自駕車供應鏈與特斯拉供應鏈。
例如,電池材料大廠美琪瑪,不但是台灣自駕研發團隊的供應商,也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其優勢在於不研發電池本身,而是正負極原料,直接影響續航力。撇除自駕巴士,全球電動車一旦量產,成長空間最大。」白易弘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