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雯的母親住院第3天,主治醫師就發現她偶爾呼吸會停頓,而且過慢,這時才開始會診安寧緩和科。他要林雯趕快叫家人來探視,她母親2、3天內會有危險。她說:「安寧共同照護(簡稱安寧共照)來了,我一直以為有安寧共照,我媽會很安全,沒想到一點都不安全。」所謂安寧共照是指病人待在原病房,安寧團隊來會診。「我媽的主治醫師完全不了解緩和醫療,而且他是那種用盡方法救到底的醫師,他一直擋在前面,緩和科醫師主導性很弱。」
林雯母親碰到的就是目前安寧共照常見的狀況。根據健保資料,以安寧收案的其中有51%是共照,共照裡面平均安寧醫療團隊只會診2次。謝宛婷說,「目前安寧資源少,健保推安寧共同照護,但是緩和醫療團隊去會診,也只能給建議,如果原主治醫師不了解安寧醫療,不認同我們的看法,最後還是由他做決策。」

林雯曾考慮將母親轉至安寧病房,但是醫院當時沒有床位;連假快到了,想轉院也行不通。住院第4天,安寧團隊2度來探視,認定無法啟動林雯母親的預立醫療決定,因為隔天就開始連假3天,無法會專科醫師。林雯不想讓母親插管,但是主治醫師甚至沒跟林雯討論,就讓她母親插了鼻胃管,並戴上面罩式呼吸器。林雯試圖跟醫師助理反應,「我母親想要安寧⋯⋯」,話還沒說完就被他打斷,「你到底是要安寧,還是救到底?」林雯說:「我原以為健保有註記我媽已簽了預立醫療決定,他們會注意,實際上,醫師根本沒有理會。」
週六,連假第2天,沒有醫師,林雯的母親很喘,肺癌的呼吸困難是非常痛苦的症狀,通常緩和醫療會用嗎啡幫助病人呼吸順暢。呼吸治療師建議林雯可以請主治醫師開嗎啡,林雯透過護理師連絡上主治醫師,在母親的點滴裡加嗎啡,母親的呼吸因而比較平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