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崴媽媽的故事之一】最後一通電話 後悔沒說再見會員專區人物杜麗芳(右)、張俊卿(中)帶我們去爬北投貴子坑,這是他們帶張博崴從小出遊的地方。左為張博崴的姊姊張舒涵。文 曾芷筠攝影王漢順楊子磊影音許哲綱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7.12.11 07:00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登山張俊卿杜麗芳山難鏡相人間張博崴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2011年,22歲的張博崴因山難葬身白姑大山溪谷底部。張博崴走後,父母張俊卿、杜麗芳遍查國外山難搜救的方法、個案,寫了上百萬字資料給消防署、林務局等單位,認為山難搜救不力,提起國賠訴訟,網路上罵聲不斷:「浪費社會資源!」但他們拿出數據:「全台灣78%是山,登山人口500萬,山難事故率比車禍更低,山難搜救系統失靈才是主因。」本案一審判賠267萬元,二審則將於本月宣判。喪子之痛改變了他們的餘生,杜麗芳收掉事業,2013年開始投入面山面海教育,希望扭轉台灣人對登山的負面印象,也像在彌補來不及挽救兒子的傷痛。山友黃國書用望遠鏡看到張博崴鋪在大石上的綠色帳篷,下切溪谷便找到遺體。(杜麗芳提供)杜麗芳珍而重之地拿出一只木盒,裡面是兒子張博崴的遺物:壓遺書的扁石、路上撿拾的松果、皺巴巴的二張鈔票、手寫的登山物品清單、小手電筒……,透明塑膠文件袋裡是張博崴當初寫的遺書,父母曾經拿去化驗,想拼湊字跡,但已難以復原。杜麗芳給我們看照片,睡袋中露出一隻手,她哭了起來:「這麼飽滿柔軟,我一直看一直摸(照片),他才頂多死亡一週。」我們造訪張家天母老公寓,張博崴房間內原本的遺物都已裝箱挪到桃園外公家,取而代之的是登山帳篷、山域繩索、高山症用的攜帶型加壓艙……。這全是博崴媽媽杜麗芳與爸爸張俊卿近年推動「面山面海教育」(鼓勵走入自然環境,學習野外求生與倫理的教育)累積的成果,書架上也滿是登山研究資料、山難個案,中英文都有。好像失去兒子的悲傷,重新被教育工作填補。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