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宥豪提到,他到台中讀書那年恰巧遇上921地震,原本在飲料攤打工的他因為店家倒塌,只好改到埔里去幫忙當補強損壞建築的小工。做了一年多,他又回到台中一中商圈賣衣服。
「我專門賣類似現在的潮T和二手牛仔褲,為了找販售點,我在商圈內走了好幾圈,就是在觀察逛街人潮大都走到哪個地點才會出手。」他笑說,當時同學都不看好,要找他們合夥,沒有一個願意。
但他不為所動,繼續做市場調查,「我發現台中的店家都喜歡去北五分埔批貨,我覺得學生就算沒有錢,也不喜歡撞衫,既然大家都批一樣的貨,利潤價錢就不會太好。」於是,他往熟悉的高雄後火車站去批貨,也以每件比別人多賺100塊的價格販售,「因為我的衣服款式不同,客人沒得比價,這就是優勢。」
雖然當時他才20出頭,卻懂得分享經營哲學。「我晚上要上課就請工讀生,可是我請工讀生不是給時薪,而是告訴他扣除成本後,讓他抽6我抽4,所以他就賣得很開心,彼此的錢也越賺越多。」他想得很清楚,如果一小時給工讀生100元,那工讀生就只會在那邊坐著,但給他抽得比自己多,對方就會認真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