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阿拉姜色》 悠緩入心的藏族電影會員專區娛樂藏族女子俄瑪拖著病體,攜兒與現任丈夫赴拉薩還願,這對繼父子雖然不合,卻也執意陪女主角走完最後人生。(海鵬提供)文 聞天祥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9.04.03 08: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小偷家族聞天祥是枝裕和阿拉姜色藏族誰先愛上他的影評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松太加導演的藏族電影《阿拉姜色》描述女主角自睡夢驚醒後,不顧病體,決意一路叩拜,前往拉薩。然而這不是一部神化朝聖兼販賣民族風情的奇觀電影,正如你必須目隨她的旅程,才了解所夢為何,在緩慢揭示的過程中,心靈風景的柳暗花明,才是他戮力之處。《阿拉姜色》Ala Changso這個類比也許很怪,但確實就像希區考克的《驚魂記》,當我們習以為常地把注意力放在女主角身上,她卻比預期的提早下場。剩下的一老一小,承接並放大了內在主題。他們是外人眼中的父子,但其實老的是女主角的第二任丈夫,小的是她和早逝的前夫所生的兒子。就像台灣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男孩的叛逆或彆扭,除了理所當然的青春期,還帶著他對家庭的失落和嚮往,甚至還更不討喜。但難道大人就沒有一絲嫉妒和心眼?導演寬容地看待女主角對兩個男人的情愛記掛,而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父子,對一張照片的撕裂與黏合,也恰恰表現出心裡的疙瘩和釋懷。如果是枝裕和的金棕櫚作品《小偷家族》藉由日常點滴去顛覆和重構家庭的定義,《阿拉姜色》某程度上也是。外在的稱謂,遠不如他們接下來在旅程中的衝突,更接近家庭的真髓。就連那頭小驢子,都加入這場意在言外的辯證。女主角的謝幕,表面上是一個家庭的結束,卻是另一個家庭在情感上的起點。「阿拉姜色」原意是首歡迎的助酒歌。然而有聚就有散,有生終有死;如何放下,談何容易?透過時間和路程,這趟朝聖之旅的終點,似乎有些答案。沒有聖傑英豪,松太加只透過一群善良的普通人,緩緩歌頌了情感與意志的韌性,也慢慢地感動你。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