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很深刻,當時族人說,山羌2年會生3胎,每次一隻,我當場就不相信,沒有一種大型野生動物是這樣子,」這跟教科書上寫的,一般長壽命哺乳類動物的繁殖週期相當不同,裴家騏難以相信,但當他做完兩年研究卻發現,「宜蘭的山羌真的是2年生3次,我問他,知識是哪裡來?他說是長輩講的。」
從一隻山羌開始轉譯原民傳統知識
這個震撼教育,促使他深入研究原住民族的生態知識。「我到現在都不知道,宜蘭的泰雅族人怎麼會有這樣子的說法?他們沒有畜牧業,是他們一直口耳傳遞的知識,跟我們現代科學形成不一樣,」1993年,裴家騏開始研究原住民族狩獵活動中的科學性與永續概念,「為什麼原住民數千年狩獵的地方,資源還是相當豐沛?漢人使用100年的地方,卻都是高樓大廈?我想要了解原住民對於自然資源的使用,從野生動物生態學切入,解讀原住民狩獵制度的永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