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青春(春)》 機杼與激情會員專區娛樂鏡頭聚焦於在紡織廠日復一日工作的少男少女們的嬉鬧、情愫和現實壓力,電影拿下金馬最佳紀錄片。(前景娛樂)文 聞天祥發布時間 2023.12.15 18:21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12.15 18:34 臺北時間電影青春(春)影評聞天祥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加入訂閱會員王兵入選坎城正式競賽並獲金馬獎最佳紀錄長片的《青春(春)》,記錄了浙江湖州一個叫做織里鎮的地方,那裡聚集了上萬間小型童裝製衣廠,意味著難以計數的勞動人口在不見天光的廠房裡踩著縫紉機,耳語、爭執,夾雜著流行歌曲,迴盪在重複且震耳的機具轟鳴聲裡,計算時間的流逝。作為三部曲的第一部,即已長達3個半小時,《青春》在某種意義上可視為「大製作」。然而這裡指的不是排場、手筆,因為他依然採用直接電影的手工方式,先取得自由進出廠房宿舍的認可,再讓被攝者熟悉習慣攝影機的存在,而其漫長的記錄過程無遜於屈身其間的工人。耐力與功力,同等驚人。隨著字幕跳出的廠名、人名,我們依稀可見巨大敘事結構中的段落性。片中多是年輕人,他們的體力、速度和熟練,顯然是這份工作最適宜的人選。有男歡女愛、珠胎暗結後的談判分裂;有一言不合,變成刀剪齊飛的衝突場面;有郎有情妹無意的死纏爛打;還有同性之間的man's talk;有人次日得早起,夜裡依然在網吧流連;而怎麼同老闆爭取每件多個幾毛錢工資,則在唯諾與抗爭之間變得矛盾。你可以說它宛如流水帳,但每一段的真實深刻都非造作的戲劇性所能比擬。而當某個出現過的男孩帶點世故老練再度現身,或者原本埋頭裁布的小伙搖身成為發派工錢的老闆,時代霎時顯影,絲毫無需言說。沒有故作姿態的憐憫,也沒有刻意為之的批判,在生活的平庸與重複中,依然有著強韌和激情。《青春(春)》為一個值得期待的系列,揭開溫慈且尊重的序幕。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限時優惠每月$79元 全站看到飽加入premium會員$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解鎖單篇報導已經是會員?立即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