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應是過勞加上心肌梗塞,她(過世)前1天還跟我們上九華山拜拜,開開心心吃客家料理,那天早上我去老家幫忙提餅,就看到她坐在廚房椅子上,人已經走了…」提起母親的驟逝,楊仁彬不禁雙手顫抖、眼眶泛淚。楊玉釵走得突然,有老鄰居擔心以後再也吃不到餅,當天就上門搶購僅剩的幾包餅。
【百年煎餅】母驟逝爐檯前 製餅技術一度失傳

做餅養家太辛苦,下一代無意接手,楊仁彬與陳素卿夫婦婚後從事寵物美容,楊昭鑾在工廠當會計,楊榮川曾數次勸太太退休、別再做餅,但楊玉釵始終放不下老客人,以及公公傳承下來的好手藝,76歲仍獨自做餅。

母親走後,煎餅技術一度失傳,最終禁不住老客人不斷上門詢問,楊仁彬決定憑記憶試做,「本來我是不接,但大家都說你這個餅好吃,叫我不要放棄,我考慮了好幾個月。」因母親在世時,兄妹倆沒人認真學做餅,初期光是調整粉漿甜度、拿捏火侯控制,就花了2個多月。
為了更符合人體工學,爐台經改良架高後,楊仁彬不用再像母親那樣蹲坐在地上烤餅,火源也從原本的炭火改為瓦斯,更穩定易操控,但終究無法避免高溫難耐。楊仁彬初期每做2小時就要關火休息,拚命喝冰開水,胃還因此出毛病,不小心燙傷更有如家常便飯。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