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當天請朱筱勤示範包水餃讓攝影記者拍照,結果她一眨眼的功夫就包好了,讓攝影記者直呼:「慢一點,再一次。」朱筱勤邊包邊解釋:「要先將太白粉撒在板子上,這樣麵團才不會黏住。」接著用著擀麵棍熟練地擀麵,接著將厚實肉餡包入麵皮,被問到一天包幾顆,朱筱勤回答不出來,只說:「大概2、30斤的肉。」
【江湖一點訣】水餃的好吃祕訣 竟跟鍋子有關
王家水餃館專訪
![王家水餃館只靠一種口味水餃就能讓饕客聞香而來,朱筱勤說關鍵是她專心做好一種口味。](/images-next/loading@4x.gif)
台北東湖路幾百公尺內,就有十多家水餃店,開業36年的王家水餃館卻只靠一種口味,成為歷史最悠久的一家。
為了養女兒,王立和太太朱筱勤於1988年在東湖開了王家水餃館,物價連年上漲但水餃沒變小,堅持用料也讓它成為東湖最貴水餃,從攤位賣到3個店面。即使已經74歲,朱筱勤依然快手包水餃,一點都沒退步,對於水餃好吃的秘訣,她有幾個堅持。
而餡料正是王家水餃館遠近馳名,賣到變周遭最貴餃子的關鍵。朱筱勤偷偷講:「我們用小韭菜,不是常見的那種寬韭菜,跟一般韭菜每斤差2、30元,豬肉則是要用現絞的溫體豬肉。」
對於外界經常好奇為何只賣一種「韭菜豬肉」口味的水餃,朱筱勤說:「賣一種就很好啦,專精做到最好。」不過說到為何不賣高麗菜水餃,她有一套堅持,「不同口味的水餃要分開煮,不然煮韭菜和高麗菜的水混在一起,味道就不對了,但店裡太小,放鍋子的空間沒這麼大,就賣韭菜就好。」而且比起高麗菜,韭菜品質比較穩定,「高麗菜價格起伏不定,且有時候高麗菜葉子會黑掉,反而韭菜好切好洗。」
而且當初師承婆婆的朱筱勤說:「我們既是走外省口味,韭菜就算是外省口味,我婆婆做的韭菜餃子就很好吃。」朱筱勤說:「做生意最難的就是一直做一樣的事。」堅持對的事一直做下去,或許就是即使過了30年,店裡連招牌都沒了,每到用餐時間店內還是人滿為患的原因。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