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06:00 臺北時間

東森深度周報/八成年輕人沉迷耳機 恐釀不可逆聽損

mm-logo
時事
東森深度周報/八成年輕人沉迷耳機 恐釀不可逆聽損

生活中的噪音無處不在,但要小心,你可能正在悄悄失去聽力而沒有自覺!專家警告,長時間使用耳機、暴露在高分貝環境,恐導致永久性聽損,甚至傷及大腦,來看《EBC東森新聞》的調查報導。

生活噪音無處不在,許多人卻忽略其殺傷力,根據統計高達3/4民眾有聽損風險,潛藏危害正在謀殺聽力。

 耳鼻喉科診所院長李亦倫:「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察覺到的話,通常這個噪音性聽損累加到一定程度,已經影響到你的中低音頻的正常聽力,當你發現的時候,通常已經是一個相對嚴重的一個聽損狀況。」

他是創作歌手林達見,作為音樂人聽力至關重要,但才26歲的他,不久前驚覺聽力突然下降,不復以往。

創作歌手/音樂人林達見:「大概近半年,開始有一點意識到耳朵容易疲勞,然後別人跟我講話的時候,有時候會漏接,好像別人用一樣的音量跟我說話,但我好像覺得聽起來變小聲了,有點擔心我自己耳朵的問題。」

聽力變差,讓林達見開始自我檢視,不只長期處在音樂環境,每天至少4小時配戴降噪耳機,很可能也是問題之一。

 創作歌手/音樂人林達見:「就是因為它太好用了,應該說就是因為它太好用了,讓我想要用它的時間太長了,會有這種一直連續的聽的動機,才讓我的聽力慢慢的會下降。」

過去許多人以為聽損是老化現象,如今卻有年輕化趨勢,將近8成年輕人耳機不離身,重度沉浸3C滑手機,都暴露在風險當中。尤其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想要隔絕噪音,因而戴上耳機萬萬不可。

耳鼻喉科診所院長李亦倫:「當你的背景噪音平均有80分貝,這個情況下,你可能音量會不自主的開到85、90分貝,那就已經達到剛剛講的危險值85分貝。」

專家強調,聲波由外耳傳到內耳,再由耳蝸的毛細胞將聽覺訊號帶往大腦,因此外界聲音若造成毛細胞壞死,初期導致暫時聽力異常,但長期恐怕衍生不可逆永久性聽損。

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葉佳欣:「總聲能的暴露是一個關鍵,以及你暴露了多久,這個就取決於你有沒有可能暴露在噪音型聽損的一個可能風險裡面。」

然而更令人擔心的是,聽神經相當於周邊到中樞的「橋樑」,倘若聽損加劇 ,大腦傷害恐怕也無法倖免。

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葉佳欣:「我們聲音傳到大腦的訊號的刺激量會減少,那它的功能可能就會被視覺所取代,那這樣就會產生大腦的重組。」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聽力傳不進來,你的上面就沒有訊息了,沒有訊息的就沒有刺激,它也會萎縮啊,就是這樣用進廢退啊。」

失智、焦躁、耳鳴等,都可能伴隨聽力損傷一一浮現,專家提醒戴耳機應遵循60、60法則,音量不大於60%,不超過60分鐘,且避免戴耳機入睡,以遠離聽損永久傷害。


【往下看更多】
小心塑膠微粒!研究曝「恐侵入大腦」最後慘失智
家中必備水餃!醫師示警「熱量驚人」:10顆等於一個便當
醫起看/孩童染黴漿菌大增!肺「大片反白」 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今日最熱門】
美國39歲歌手「肇逃」遇事故身亡 警方證實死訊
國軍「加薪3%」何時入帳 國防部回應了
台灣2周內有地震?郭鎧紋、陳文山兩專家不同調
更新時間|2025.03.31 06: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