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晶晶(資深記者、政論節目主持人、台大法學博士)
當政府忙著
燒腦開國安會議因應美國總 統川普的關稅大戰和台積電保衛戰,台灣面臨重大關鍵轉折時刻,在野黨在忙些什麼?情勒政府普發現金。![針對美國川普總統提出多項關稅貿易措施,總統賴清德14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並於會後舉行記者會回應媒體提問。(圖/總統府提供)](https://i01.ftnn.com.tw/a/25/046/25046184609311120061d9.jpg)
國民黨最大邏輯矛盾,反對賴政府將以編列特別預算方式,將讓國防預算增加至GDP的3%,卻在這個時間點力推普發現金。並非還稅於民是不該,而是時間點完全不洽當。藍營美化此行為叫「藏富於民」,但川普已直言,他認為台灣很多「rich people」、又搶走美國晶片生意、台美貿易順差巨大,當世界各國忙著談判,找到國家最佳利基點,在野黨卻只想著要政府無差別撒錢。當國家需要公共財作為財政整體分配,重構國家最大利益時,國民黨只為了短暫支持度,灌輸民眾錯誤觀念,執政黨不給小確幸。
近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趁新春團拜,下鄉四處宣講同一套說詞,蔡英文執政時超收4千億就發過6千元現金,現在超收5千多億,為何不能普發1萬?國民黨團揚言本會期要修《預算法》,讓發現金有法源。但國民黨卻忘記,兩年前普發現金的主因是疫情後振興經濟,當時是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的《疫後特別條例》來執行,明定施行期限與限制,除了普發現金外,另有全民共享經濟的範圍,如挹注健保基金、勞保基金、台電、減輕學貸負擔、公共運輸補貼等用途,若在國家緊急需要時能以特別預算方式解危,同理,此刻更不該反對編列特別預算增加國防預算。
針對財源,當時的特別條例中也明定,在執行期間如果還有以前年度歲計賸餘可供移用時,應優先支應,不得舉債。若在野黨修法使普發現金常態法制化,限縮了財源的彈性使用。舉個極端的假設,若接下來關稅談判無法說服美國,國家整體經濟都將大受牽動,能否年年有超徵榮景、證交稅溢收,都會很拚。
國家財政運用孰先孰後,在野黨若搞不清輕重緩急,普發現金議題,就僅止於用來操作政治對立的手段而已。
![](https://i01.ftnn.com.tw/a/25/046/250461908234638868d583.png)
賴總統宣布讓國防預算達到GDP3%以上,無非是回應川普以關稅作為談判手段,最快速合理、最切中要點的解決方案之一。若從川普角度看台灣,此時若能有餘裕發1萬元現金給全國2300多萬百姓,卻不想比多花加1千多億國防預算來保衛自己國家,再怎樣都說不過去。然而,國民黨對於台灣因應川普2.0的高見,卻是不該再大量採購武器,應該盡快恢復兩岸交流,才能減少軍備支出。認為不該增加國防軍備,又老諷刺中國若攻打台灣美國絕不會保衛台灣,種種說詞豈不矛盾?
針對任何國際議題,國民黨一路走來都只有同一個解藥:走向中國。面對川普認為台灣搶走晶片生意的言論,藍委依舊提不出建言,一味認為若配合美方政策,可能導致高科技產業被掏空,台積電變「美積電」。若照藍營的作法,難道「中積電」是台灣該走的路徑嗎?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在美國大選後一項民調問道,「如果川普要求台灣增加國防預算,請問您支不支持政府編列更多國防預算?」,支持為59.1%、不支持比例 40.9%。另一份國防院民調顯示,若以「加稅」方式增加國防預算,贊成比例減少為51.5%、不贊成增加為48.5%。由此民調可推測民眾心理,目前在國家稅收穩健成長之際,增加國防預算尚在可被民意接受的範圍。賴政府的增加國防預算至3%,在談判過程中,確實是目前最佳之計。
「我的交易風格相當單純直接。我會訂下非常高的目標,然後不斷地施壓、施壓、再施壓,好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有時我會接受比目標低的結果,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最終還是會得到我想要的。」這是川普最引以為傲的回憶錄《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一書中自陳的交易策略,外界認為的難以預測,實際上就是他從房產大亨到美國總統以來的一貫作風。同時他也認為,除了金錢資本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資本」,在交易中耗盡心理資本,就等於失去交易能力。
川普上任後種種雷厲風行,不只針對台灣,全世界都正面臨高度不確定風險,政治風險原本就會造成市場價格波動,在這樣的氛圍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尤其台積電,具有極高的定價能力,資產更具包含難以量化的政治定價,對台灣來說如此,美國絕對更加精算。此刻台灣手握全球頂尖技術籌碼,勝率絕對不低,當然也絕對沒有內耗掉心理資本的本錢。和川普2.0打交道,或許得也得開始「play the man, not the odds」。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總預算真的刪到國家難以運作嗎?
高嘉瑜重出江湖猛攻李彥秀 國民黨該擔心嗎?
中國式大躍進下的DeepSeeK中的政治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