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朱愷元/台北報導】台北國際書展客家館AI Podcast客語主播在廣袤書海中大放異彩,其中兩位外國面孔的AI虛擬主播,用義大利語、英語及客語探討客家生活知識,吸引人潮駐足。原來,AI主播暢談的內容來自講客廣播電臺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透過AI分析、轉譯,再翻成多國語言,希望用實驗性的方式,建構未來Podcast節目的製播想像。
書展邁入第二天,客家館人潮不減,此次客家委員會攜手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客發中心)及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客傳會)聯合參展,以「亻厓‧讀客-有書在該位个時節」為主題,陳列超過300種客家書籍、舉辦多場活動與座談,並推出多項科技感十足的數位體驗,要顛覆各界對客家的想像。
許多民眾一到客家主題館,先被櫃台旁的「AI Podcast」主播吸引,循聲好奇地看向螢幕,聆聽兩位AI主播介紹客家。他們看完節目,往往好奇的詢問工作人員「他們會說客語嗎?」、「他們會報新聞嗎?」許多人也拿起手機拍照、錄影,分享給親朋好友。
AI Podcast主播 開創未來製播模式
這是客傳會在書展期間推出的「客家 AI Podcast Model 實驗計畫」,運用講客廣播電臺知識性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節目內容,以AI人物生成對話的方式,嘗試開發具備義大利語、英語及客語對話功能的AI Podcast系統,創造出未來Podcast節目可能的製播模式。
「Podcast起源於廣播,聲音是吸引人的關鍵。」客家館策展工作人員梁蕙羽表示,書展大部分為平面視覺,若加入聲音跟動態圖像,可以讓觀眾在琳瑯滿目的書海中,停下腳步,進而更靈活地閱讀和吸收。
計畫利用《客座教授!安烈炫》節目三位客家重磅學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張維安、副教授羅烈師及國立聯合大學教授林本炫對談內容,將節目專業論文與文章透過AI分析,再轉譯成有趣對話,並透過多種語料庫,轉換成不同語言,讓客家文化透過AI「講」出來。
梁蕙羽說,客家館的AI Podcast從文章內容、語音到影像,都是從AI生成,實驗用AI更快速、便捷地製作廣播、傳播內容。目前有3種語言、3個主題,分別為客語、華語及配合此次書展主題國的義大利語,另外還有客字。
AI主播播報的3個主題則包括探討客家鮮為人知的媽祖信仰、客家南北方兩派起源論,以及客語在台灣的復甦情況。希望現場觀眾第一時間被聲音吸引後,產生興趣並探究內容,進而傳播客語、客家文化。
數位推廣大使 用科技讓客家更趣味
除了AI Podcast主播,另一位客家館的「門面擔當」-「AI客家推廣大使」Kevin也是全場焦點。3D虛擬人物Kevin投影在投影箱中,Kevin與民眾互動,現場大小朋友輪番上前,按住按鈕、對著麥克風向他說話,問他「喜歡哪道客家菜?」、「有哪些客家作家?」。
Kevin面對問題有問必答,還會說笑話、跳舞,科技感十足又摩登活潑的模樣,不僅令看展民眾目不轉睛,也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人疑惑問為何「AI客家推廣大使」Kevin只會說簡單的客語?對此,梁蕙羽說:「AI互動的目的不在於挑戰他說客語,而是想要更趣味與大眾化,將客家傳播出去。」
特地從台中北上逛書展的張卉君表示,喜歡展覽中科技感的東西,覺得「AI推廣大使」用外國人的角度,介紹台灣的客家文化很有趣。他在現場與Kevin相談甚歡,認為問題都有得到解答,且「竟然可以點播客家歌,是第一次體驗。」
張卉君說,一直以來都知道客家族群致力於文化傳播,並與客家作家張郅忻為朋友。對客家文化有興趣並喜歡閱讀的他,每年都會關注書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