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0 13:42 臺北時間

羅烈師、李文良談乙未戰爭 客家敢衝、拚命、勇於犧牲

mm-logo
時事
羅烈師、李文良談乙未戰爭 客家敢衝、拚命、勇於犧牲
0:00/0:00

【李台源、范修語/台北報導】台北國際書展客家館6天展期舉辦近40場講座活動,從詩、小說、攝影再到歷史,用不同形式促進族群主流化。昨日下午由學者羅烈師與李文良對談的「講客沙龍」,從1895年的乙未戰爭出發,講述文學與歷史的交匯,並提到19世紀客家人展現的是拚命、敢於犧牲性命,與當今客家人保守、內向或是好客的形象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文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羅烈師昨日下午在客家館暢聊「客家文學與客家歷史的交會」,並且介紹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出版的乙未戰爭系列書籍:《1895六堆茄苳腳保臺戰役》、《1895苗栗保臺戰役》、《抗與順的抉擇:乙未中彰保衛戰》。儘管講述的是較學術的歷史議題,不過座位區滿座,並吸引大批民眾站在周圍聆聽。

乙未戰爭叢書

客家館的乙未戰爭系列叢書是書展熱銷書籍之一。李台源攝

研究清代南台灣客家歷史的李文良介紹乙未戰爭的背景,他指出戰爭的背後西方帝國主義受到工業革命影響,來到亞洲找尋市場與原料,用強大軍事武力打開東亞大門。台灣在此脈絡下,大約每隔十年就受到一場重大戰爭影響,如1874年牡丹社戰爭、1884年清法戰爭、1894年甲午戰爭等。

帝國主義的思潮進到亞洲,被侵略的亞洲日本也想進入帝國主義國家行列,最終發生了1894年的甲午戰爭。

李文良認為,1895年的乙未抗日是必然趨勢。中國在甲午戰爭戰敗後,割讓遼東半島與台澎予日本,但當時國際上發生「三國干涉還遼」,台灣士紳原想藉由外國介入,避免日本佔領台灣。不過國際上對台灣並沒有太多興趣,於是士紳找到另外一個辦法:若台灣居民有共同意志不願成為日本國民,有機會讓台灣不成為日本的一部分。

對於日本接收台灣的過程,客家在乙未戰爭的角色,李文良指出,客家抵抗非常明顯,一大部分來自客家既有的組織。客家在淺山地區與原住民搶奪資源,平常就有動員習慣,所以清朝政府退出之後,客家人可以馬上組織。「北部利用義民廟聯庄,南部則是忠義祠廟,維持龐大、細緻的動員系統,這是客家值得討論關注的地方」。

李文良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文良。范修語攝

羅烈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羅烈師。范修語攝

出生北部、長期研究北部客庄文史的羅烈師指出,現今新埔枋寮義民廟還留乙未年坪林聯庄組織義民總局抗日的軍餉收據。羅烈師認為,可以從此看到客家人抗日領袖吳湯興、姜紹祖等人,可能用了義民廟聯庄體制,徵收相關物資。

羅烈師說,義民廟在乙未戰爭中是反抗軍的指揮所,因此最終被燒得乾淨,他認為義民廟重新建起來也是乙未戰爭背後的故事之一。

「19世紀末的客家形象非常能打仗,個性強悍、不輕易服輸,這與現在客家人保守、低調、好客等相對弱勢的形象有很大差異。」羅烈師特別點出乙未戰爭中的客家形象與文化內涵,19世紀末北台灣客家人長期與原住民激烈的互動,擁有與現在不同觀點的文化,「當時是強力、拚命,敢於犧牲生命的」。

對於客家文學中的乙未戰爭,羅烈師舉例,文學家李喬《寒夜》三部曲之中的《荒村》就是講乙未戰爭之後的故事。「對我而言,藉由讀書知道1895,與我非常遙遠,但李喬老師那一輩則是年輕曾聽聞、看到日本人統治,對日本的看法與想像則是另外一種」。

另外,鍾文音《臺灣島嶼百年物語三部曲》、鍾肇政的創作都有一部分與日治時期有關;甘耀明的《殺鬼》也牽涉到1895與日本統治。不過羅烈師認為,「我們對往事討論的方式在改變」,如甘耀明描寫的戰爭「比較可愛」、較像動畫,如今乙未戰爭滿130年,對現在的台灣人而言,已經有新的視角與不同的話題。

對於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推出的《1895六堆茄苳腳保臺戰役》、《1895苗栗保臺戰役》與《抗與順的抉擇:乙未中彰保衛戰》三本書,羅烈師指出,民間找尋各種資料、田野調查,分區完成乙未戰爭的細節成果,未來其他各區的戰役故事也會陸續出版成書。

李文良說,台灣這幾年以舉國之力蒐集文史檔案,客發中心非常努力,用新出土的日本檔案、台灣民間文獻,以戰役的方式出版整理成幾本書,非常值得細看。

此外,李文良提到,乙未戰爭激烈抗日後,台灣迎來日本人的統治,客家人如何在抗日後好好生存下來,這之中的文化亦相當值得研究。

李文良、羅烈師分享客家文學與歷史。范修語攝
書展最後一天,客家館邀請李文良、羅烈師兩位學者分享客家文學與歷史,吸引大批人潮駐足。范修語攝
更新時間|2025.02.10 14: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