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1 19:24 臺北時間

羅肇錦投身客家50年獲頒終身貢獻獎:盼學校公平分配母語課程

mm-logo
時事
羅肇錦投身客家50年獲頒終身貢獻獎:盼學校公平分配母語課程
0:00/0:00

【李台源、洪藝晅/台北報導】投入客家及客語研究工作50年的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羅肇錦,今天獲頒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終身貢獻獎」。羅肇錦說,期待政府能以公平的方式待本土的弱勢語言,包括課程與師資,讓更多客家系所畢業生能投入客語教學,讓母語教育可以正常化。

今年76歲的羅肇錦,投入客語研究工作近50年,曾在2017年獲得客家委員會的客家貢獻終身成就獎。羅肇錦的教職生涯歷任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碩博班的教學,其指導數百名碩博士生,他開玩笑地說只剩「幼稚園」沒教過。

早在戒嚴期間的1977年,羅肇錦即以研究「瑞金方言」為名,研究苗栗客家話並發表論文,並在解嚴後的1985年發表「四縣客語語法研究」博士論文,並在解嚴隔年1988年發起「還我母語大遊行」。

今年終身奉獻獎獲獎人羅肇錦,為客家研究與復興的開拓者。洪藝晅攝

教育部長鄭英耀說,「羅肇錦把復振母語當成一輩子的使命與信仰,為下一代留下珍貴客語資產」。

羅肇錦客語三準則:義對、音準、字正

羅肇錦在今天頒獎典禮,從鄭英耀手中接過獎座並用客語分享得獎感言。他說,數十年來對客家語文研究,自己有很基礎的三大要求:意義要對,發音要準,字要正確。

羅肇錦用客家的「客」字舉例,許多人認為客家就是「做客、客居的人」,但研究過後發現,客家的客是借音字,本意是「山」,指的是山上的人;若要稱呼「做客的人」,客語應作「人客」,只不過大家已經混為一用。

教育部長鄭英耀(左)將終身奉獻獎頒贈給羅肇錦教授(右)。洪藝晅攝

活動前,羅肇錦受訪分享自己對現行客語教育政策的看法,他點出台灣的少數語言缺乏師資問題,希望將來能用民主、公平方式分配學校母語課程,也能夠讓大學培養的客家語言相關人才,畢業後可以投入客語教學,「目前客家系所畢業的學生,不見得有機會到學校擔任客語教師,目標與理想常常受到打擊,希望將來能夠正常化」。

代表客委會出席的客委會參事吳克能提到,羅肇錦從事客家研究近50年,對客家語言推廣與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尤其他參加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也是發起人之一,包括客委會、客家電視台、講客廣播電臺成立,以及客家語言文化推展都與羅肇錦教授有很大關係。

教育部表示,終身奉獻獎獲獎人羅肇錦教授,是母語研究與復興的開拓者及領航員,他指導數百名碩博士生,並擔任政府部門的語言諮詢顧問,將復育母語視為一生的使命與信仰,全心全力投入研究,為後代留下無價客家語文資產,貢獻深遠,足為典範,其獲獎實至名歸。

教育部長鄭英耀(左)將終身奉獻獎頒贈給羅肇錦教授(右)。洪藝晅攝
終身貢獻獎得主、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羅肇錦。洪藝晅攝

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 客語教師林伯殷、劉慧卿與鍾芳亷獲獎

【李台源、洪藝晅/台北報導】今天2月21日是「世界母語日」,教育部選在今(21)天表揚本土語言推廣、保存卓越貢…

更新時間|2025.02.21 19: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