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預計台灣在2025年就會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因此,骨質疏鬆症及其引發的骨鬆性骨折已成為重大的公共健康議題。雖使用抗骨鬆藥物可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但患者持續用藥比例偏低。對此國衛院發表最新研究指出,抗骨鬆長效針劑的使用增加,能改善患者的服藥順從性,且再次骨折風險下降15%,並呼籲患者要持續用藥。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指出,高齡病患以慢性病居多,而骨質疏鬆症過去常被忽視,但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骨質疏鬆症患者一旦發生髖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36%,嚴重程度不亞於癌症。許執行長強調,台灣目前65歲以上人口已達450萬,提高民眾對骨質疏鬆的意識非常重要。因此,國衛院此次針對骨鬆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研究,結果也於2025年1月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
全球每3秒一人骨折!台灣僅3成患者用藥 服藥順從性低
高齡研究中心王貞予助研究員指出,全球每年發生9百萬起骨折個案,平均每3秒就有一起,而女性更是每兩位就有一位一生中將遭遇骨鬆性骨折。過去研究證實,抗骨鬆藥物可有效降低骨鬆性骨折的風險達30至70%,但全球骨鬆治療普遍面對患者用藥持續性不佳的困境。在台灣,只有3成骨鬆性骨折患者用藥,其中6成第二年就會停藥,最終能持續治療達三年的患者僅不到2成。
王貞予助研究員團隊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傅紹懷醫師、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骨科Olivier Q. Groot醫師合作,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間超過33萬名髖部骨折患者的資料,探討不同抗骨鬆藥物的使用與患者再次發生骨折風險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從2%增至62%,服藥順從性高的患者也從33%上升至69%,再次骨折的風險則下降了15%,證實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患者的服藥順從性,並降低骨折風險。
「預期過高」成患者停藥原因 醫:中斷治療反加速骨質流失
傅紹懷醫師指出,導致患者停藥的原因有很多,患者治療前預期過高就是其中之一。患者可能預期治療可緩解腰酸背痛的問題,讓走路更快或骨骼更強壯,但藥物治療其實僅幫助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並不會改善上述臨床症狀,久而久之患者覺得治療沒有幫助而自行中斷。
另外,老年人常見牙口問題,而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對牙科治療造成影響,而牙齒的疼痛不舒服往往是要立即處理的問題,導致患者選擇中斷服用骨鬆藥物。然而,骨質疏鬆就跟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要終生治療。傅紹懷醫師表示,開始用藥後如果又隨意停藥,反倒可能造成骨質快速流失而增加骨折風險,因此骨鬆治療的開始與停止,都需要專業醫護考量與陪伴協助。
骨鬆是沉默殺手!出現「3警訊」須留意 40歲前就要「存骨本」
傅紹懷醫師也指出,骨鬆是一個沉默的疾病,患者在骨折前通常不會感到骨質正在流失,提醒民眾若身高變矮超過3公分以上、有駝背、長期背痛的問題,代表脊椎可能有壓迫性骨折,建議前往醫院進行檢查。醫師也強調,要預防骨鬆就要在40歲以前「存骨本」,增加運動、日曬,和透過飲食攝取相關的營養素。40歲後儘量減緩骨質的流失,尤其女性在停經後的5至10年內骨質流失會非常迅速,如果可以在停經期的早期就注意到問題,開始使用藥物治療,對維持骨密度跟骨骼結構都有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勿輕忽!醫:易釀骨折治療費高昂 籲及早預防免去沉重負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3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