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19:37 臺北時間

楊宏基觀點》3%能「感動」川普?排擠效應、真買得到 2大問題成「相罵本」

mm-logo
時事
楊宏基觀點》3%能「感動」川普?排擠效應、真買得到 2大問題成「相罵本」

總統賴清德14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宣布,政府將優先推動三大工作,其中第一項即是提高國防預算,要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百分之3以上目標。消息一出,有立法委員、專家驚呼「難度超高」,提出數據:在公務預算部份,以軍事投資、作業維持、人員維持組成的總預算佔5664億;依先前《新式戰機採購特別條例》、《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年度攤分的特別預算為904億元;再加上非營業特種基金806億元。114年度國防預算總計6470億元,占GDP比率約為2.45%。在討論後續問題之前,有幾個數學題和法律用語應該搞清楚。首先,2024年台灣GDP值26兆4081億為基數計算,若今年要達到3%的目標,需再編列1452億元才夠;此外,總統宣示提高國防經費,說的是「為展現保護國家的決心,將持續推動國防改革,並落實全社會防衛韌性,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百分之3以上的目標」,根據《預算法》第83條,有「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國家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情事之一時,行政院得於年度總預算外,提出特別預算;也就是說繞過紛擾未休的總預算審查,府院將再研議新的特別條例;只是這個新的特別條例,可能滿足陸海空軍某些軍備武器的番購,但有媒體解讀「有望立即反映在國軍薪資結構調整」,筆者認為這將牽涉所有公務體系待遇問題,硬是扯上這個話題只是一種「情勒」。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024年競選期間,接受《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專訪時,主動提及台北應該繳安全「保護費」給美國;隨後,部份現在看起來有「押錯寶」之嫌的「川普1.0」時的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指台北當下防衛預算過低,要抵禦中國軍事壓力並建構更堅韌的防衛體系,賴政府或可加快提升防衛預算到GDP的5%,認為台灣防衛支出佔其經濟的比重至少要與北京相當,說「我們需要看到台灣人的意志,他們須挺身而出」;另有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2024年8月發表論述,指台灣當然可以自行決定如何分配軍費,但領導層及民眾應該理解,這些決策將影響美國和其他國家支持台灣的程度,稱美國如果認為夥伴已盡一切努力為最壞的情況做足準備,也在嚇阻失敗的情況下頑強抵抗,就更有可能馳援;為此,台灣的領導人應該接受新的國防支出目標,也就是GDP的5%。這成為目前台灣面對國防投資最主要的論述,就是「看到台灣人的意志」。只是,「3%」、「5%」之外,還有個「10%」!美國時間2024年9月30日,《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刊載專欄作家狄森(Marc Thiessen)專訪川普的內容,在台海安全議題上,川普認為,中國終究會攻打台灣,但不會在他任內發生;川普認為台灣的國防支出不夠,應該提高到國內生產毛額的10%。現在選個「低標」,真能討好川普大老爺嗎?

 台灣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視察最新接裝美製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海馬斯HIMARS)的58砲指部。 圖:翻攝自王定宇臉書
台灣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視察最新接裝美製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海馬斯HIMARS)的58砲指部。 圖:翻攝自王定宇臉書

台灣軍費過高還是過低?

主張「5%」的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塞克斯在接受《BBC》訪問時表示,台灣前總統陳水扁近20年前提出將防衛支出增高至GDP的3%目標,但多年來歷任政府都未達到,即便前總統蔡英文任內已經將防衛支出及防衛建設推進許多,「但3%應該被當作最低標準,而非上限」。只是前總統蔡英文2016上任時,台灣防衛預算從佔2.1%到2024卸任時成長到2.5%,光是0.4個百分點的增長就用了8年時間,現在一口氣要加0.55個百分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日本的台灣問題專家小笠原欣幸教授,2024年8月在《日經亞洲》(Nikkei Asia)發表看法,直言「考量到台灣的政黨政治結構,要在短期內大幅增加防衛預算並不容易」,認為防衛能力不僅取決於軍費支出,也取決於政府的穩定和人民的決心。從立法院近日的紛爭來看,創先例的總預算在三讀後還得再朝野協商;雖然可能畏懼人言、或有共識「軍備建設投資有必要」,但要讓立法院同意1452億的特別預算,恐怕並不容易,而某種程度恐怕只是「挖坑」,為大罷免「添加柴火」。

因應川普上台後的國安會議做出優先編列特別預算的政策宣示,讓人直覺連上台灣增加防衛支出是為了讓台灣多買美國武器,這些錢最終將流向美國。這種「疑美論」正在影響台灣立法提案及政治決策。前總統馬英九明白批評:民進黨這幾年不斷加碼的防衛預算是「錢坑法案」,繼續調高恐會拖垮台灣財政,「並只會圖利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只是事實證明,無論台灣的防衛開支增高或減少北京對台灣的軍事施壓都會發生且繼續,馬英九任內以「和平」之名縮減台灣軍事預算,但同一時期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反而加速,「此消彼長」的狀況下,台灣更陷困境。此外,防衛經費是「比較級」的問題,以行政院主計總處提交114年預算時的分配比,「國防」佔比14.9%;如果未來國防預算都要維持「GDP的3%」水準,將無法忽視排擠教育、社福、治安等政府預算的資源配置,這將是最難搞定的政治問題。

 空軍爭取多年希望播購的E-2D「先進鷹眼」(Advance Hawk Eye)預警機。 圖:翻攝洛克希德馬丁官網
空軍爭取多年希望播購的E-2D「先進鷹眼」(Advance Hawk Eye)預警機。 圖:翻攝洛克希德馬丁官網

台灣要再買些什麼武器?

至於眼前想買1452億軍購,該買些什麼呢?這種「選擇困難」不是問題,各軍種的「夢想清單」很多,很容易就開出滿足採購金額需求。譬如前陣子早已鋪陳的陸軍計劃重新建案採購M109A7自走榴彈砲、海軍重啟採購MH-60R反潛直升機、空軍積極爭取採購E-2D空中預警機,還有自殺無人機和遊蕩彈藥等等。以前受限只能「想想」,有了三軍統帥一句話,撣撣灰塵,換個日時組、更新售價,馬上可以端上檯面。合不合用?誰都可以講出一套大道理,最不濟就說是「建構不對稱戰力」,等中共打上岸了,「火山地雷」遲滯、M1A2T固守要點,單兵肩射武器騷擾,能撐一天是一天,等著老美馳援,多殺一個敵人不蝕本。可是,另一個問題是國軍真能從「有什麼要什麼」變成「要什麼有什麼」?選擇、彈性更多?資源配置更有餘裕?過去多的是「台灣想買、老美搖頭」的例子,多的是想買「A」、賣你「B」的狀況,決定權不在美國軍火商身上,也不在賴總統身上,提出採購案可能只是想表達捍衛家園的「意志」。

下一個問題是武器裝備買來要有人操作及後續維護保養,當「武器採購研發」與「作業維持」經費嚴重失衡,將導致日後國軍雖然帳面上有許多武器,卻沒足夠經費訓練與維護,真正緊急關頭恐怕很多派不上用場。海軍上將、現任國民黨不分區立委陳永康建議先從國軍培育、訓練及提高薪資與加給開始,並警告可能面臨武器買回來,卻找不到人來用的狀況。只是筆者還是這麼一個疑問,如果一個大學畢業生從軍報告志願役「士兵」,現在二兵35350的薪資直接翻倍成為70700,您認為就招得到人嗎?您認為同樣執行業務面臨生死的警消不會抗議嗎?您認為會不會排擠成績名列前茅可能進醫學院、資管高科技系所學子們的選擇?會不會影響國家整體人力運用發展?國家其他建設還招得到工嗎?全部改聘外勞?有了幾年特別預算加了薪,然後呢?沒有特別預算再打回原樣?而且,把錢花在國內經濟循環,老美有什麼賺頭?真能討好川普大老爺嗎?真的是「別鬧了」…


行政院主計總處編列114年度國防預算總計6470億元。   圖:翻攝ey.gov.tw


行政院主計總處編列114年度總預算,國防經費佔比14.9%。   圖:翻攝ey.gov.tw

延伸閱讀:

怪哉!習近平出席民營企業領導人座談 發表重要談話官媒卻「音樂帶過」

防堵中國潛艦!日本第4艘水聲學測量船命名下水 專家認這件事非偶然…

更新時間|2025.02.17 20: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