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5 13:17 臺北時間

不是糖尿病!「父母患1病」孩洗腎飆500倍

mm-logo
時事

生活中心/吳泊萱報導

醫師洪永祥指出,扣除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台灣常見慢性腎衰竭幾乎都與基因相關。(圖/彰化醫院提供)

▲醫師洪永祥指出,扣除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台灣常見慢性腎衰竭幾乎都與基因相關。(圖/彰化醫院提供)

台灣洗腎人口占比全球第一,被稱為「洗腎王國」;依據台灣腎臟醫學會指出,平均每8人就有1人患有腎臟慢性疾病。醫師洪永祥指出,扣除外在環境影響,台灣常見的慢性腎衰竭幾乎都與基因相關,若家中成員患有這6種疾病,一定要特別當心,尤其是多囊腎,父母罹病將導致孩子未來洗腎風險飆升500倍。

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分享經驗談,表示洗腎室內常見親子、兄弟姊妹、家族成員一起來洗腎,許多民眾都擔心腎臟病會遺傳。洪永祥根據疾病遺傳機率高低,及未來慢性腎衰竭與末期腎病變(尿毒症洗腎)風險高低,列出6大洗腎高風險遺傳疾病排行榜。

醫師洪永祥分享「6大洗腎高風險」遺傳疾病排行榜。(圖/資料照)

▲醫師洪永祥分享「6大洗腎高風險」遺傳疾病排行榜。(圖/資料照)

第6名:慢性腎絲球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台灣慢性腎絲球炎往往是造成年輕人洗腎的主因之一,很多年輕人往往等到腎臟切片後才發現,一直有潛血蛋白尿症狀,腎臟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狀態,台灣年輕人最常見的IgA腎病變與微小病變跟其他很多的原發性腎絲球炎都有遺傳的傾向。

若父母任何一方有慢性腎絲球炎,子女遺傳到腎絲球炎風險比一般人高10至20%,得到慢性腎臟病風險高20至30%,得到尿毒症必須洗腎風險高5至15%。


第5名:痛風(Gout)

痛風是台灣常見引起慢性腎衰竭的疾病之一,光是高尿酸血症就會引起腎臟的負擔,急性痛風發作更是對腎臟重重破壞,每急性發作一次腎功能就惡化一次。根據台灣本土研究人體生物資料庫的數據與臨床患者紀錄等資料進行比對,分析3千多筆痛風基因相關資料,確認「ABCG2」是導致台灣民眾罹患痛風機率加劇的主要基因。

若父母任何一方得痛風,子女遺傳到痛風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0至30%,得到慢性腎臟病風險高20至30%,得到尿毒症必須洗腎風險高10至20%。


第4名:高血壓(Hypertension)

高血壓是造成慢性腎衰竭的腎臟殺手,根據研究數據,每10名高血壓患者,就有2人、也就是有2成機率會導致尿毒症必須洗腎。更恐怖的是,隨時年紀老化本態性高血壓盛行率大增,依據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6.8%,推估台灣約有529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若父母任何一方患有高血壓,子女遺傳到高血壓的風險比一般人高1.5至2倍,得到慢性腎臟病風險高15至30%,得到尿毒症必須洗腎風險高15至30%。


第3名: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台灣洗腎第一名的原因就是糖尿病,各國家不同團隊的研究發現糖尿病出現腎病變導致尿毒症要洗腎的比例高達30至40%。糖尿病腎病變有一定的破壞速度,通常在10至15年會出現微白蛋白尿,這是糖尿病開始出現腎病變的起始訊號,接著絲球過濾率會開始往下,掉到60分以下,約在25至30年進入洗腎。

關於糖尿病遺傳的研究已發現有超過400個基因變異與2型糖尿病有關,而糖尿病及其併發症是由多個基因變異所引致。各國研究發現,不同種族的糖尿病遺傳基因亦有所差異,可能造成不同種族有不同的糖尿病發病率。

以華人為研究,每5名糖尿病患者,就有1人在40歲前發病,背後可能與其種族的基因有關,而台灣人的基因型產生腎病變機率高,若父母任一方有糖尿病,子女遺傳到糖尿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至4倍,得到慢性腎臟病風險高30至50%,得到尿毒症必須洗腎風險高30至50%。


第2名: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根據最新健保大數據資訊,2018至2022年,紅斑性狼瘡病患就醫人數從37702人上升到41602人,其中女性占多數,約有3.2萬至3.5萬人,幾乎所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患都會出現腎臟病變。儘管有時尿液常規檢查正常,但腎臟組織切片卻可在免疫螢光或電子顯微鏡檢查下發現異常。

在臨床上約有38至65%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有腎炎現象,尿液檢驗會發現蛋白尿增加,顯微鏡下檢出發炎細胞。大約有十分之一的狼瘡病人會進入末期腎病(尿毒症)。

若父母任一方有紅斑性狼瘡,子女遺傳到紅斑性狼瘡的風險比一般人高5至13倍,得到慢性腎臟病風險高30至50%,得到尿毒症必須洗腎風險高50至100倍。


第1名:多囊腎(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PKD)

多囊腎是台灣造成尿毒症的五大元兇之一,是基因缺陷所導致的遺傳疾病,目前已知為第16對染色體(PKD1)與第4對染色體(PKD2)基因變異造成。台灣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患者人數,預估在2.5萬人至5.5萬人之間,患者的腎臟會長滿大小不一的水泡,因此又被稱為「泡泡腎」。

在自體顯性多囊腎的患者中,約有半數會在60歲前進入透析,若父母一方有多囊腎,子女遺傳到多囊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500倍,得到慢性腎臟病風險高200至500倍,得到尿毒症必須洗腎風險高500倍。


洪永祥強調40歲是腎臟功能的分水嶺,過了40歲腎功能會雪崩式下降,若有家族遺傳疾病史,在40歲後腎功能衰退速度會比一般人快很多。因此,這些族群在年輕時,就要非常積極養腎、護腎,並養成健檢習慣,定期抽血、驗尿、超音波檢測腎臟狀態。

洪永祥示警,有家族遺傳腎臟病史的族群,一定要避免任何傷腎行為,像是憋尿、水喝太少、熬夜、高油鹽糖飲食等;另外,日常也要多攝取10大護腎食物,像是魚、油、藍莓、橄欖油、羽衣甘藍、益生菌等,透過後天積極護腎避免步入洗腎惡夢。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溪州夜市表態!急發公告「不提供場地」給罷免團體…網友轟:只好抵制
路易莎門市拒政治活動遭炎上!青鳥回擊撂狠話:想想10萬人消費選擇
女媧主燈太吸睛!「2025台中元宵燈會」交管、停車場懶人包一次看
1年抓7萬件超速!台中「測速照相桿王」在這裡…10大取締熱點曝光

更新時間|2025.02.05 13: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