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4 19:41 臺北時間

無處宣洩 DeepSeek成中國青年心靈慰藉

mm-logo
時事

記者張渝萍/國際中心

後疫情時代,高失業率、經濟低迷以及封城與清零政策帶來的壓力,讓不少中國年輕人身心狀況出問題。英國BBC報導,已有中國年輕人將中國最新出的AI聊天機器人DeepSeek(深度求索)當作諮商管道,每晚都要跟機器人展開「療程」。然而,一名中國年輕人珍妮向三立表示,DeepSeek只提供情緒價值,而非找尋問題核心、提供解決方案的做法「非常中國」。他也表示,身心病在中國仍被汙名化,要是在職場透露有身心病,很可能會被開除。台灣精神科醫師則不建議將AI聊天機器人作為諮商的正式管道,因為無法得知AI提供的答案依據為何。

示意圖。精神科醫師不建議將AI聊天機器人作為正式的諮商工具。圖/pexels

▲示意圖。精神科醫師不建議將AI聊天機器人作為正式的諮商工具。圖/pexels

2019年底爆發Covid-19疫情到2022年逐漸緩解期間,中共政府嚴格實施的大規模封城措施,已對不少中國人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封城與「清零」政策也嚴重衝擊中國經濟。在面臨來自經濟與社會的壓力下,中國年輕人抒發情緒管道在高壓統治的社會中相當有限。然而,橫空出世的中國製低成本AI聊天機器人DeepSeek,竟然成為部分中國年輕人的「諮商救命線」,讓人聊天聊到落淚、並與AI機器人對話中找到認同感與救贖。

英國BBC週三(2/12)報導,中國一名居住在廣東的28歲女子荷利(Holly Wang)受訪時表示,她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登入DeepSeek,展開「例行治療」。她說,「DeepSeek是一個非常好的諮商人員,它幫助我從不同角度看待事情,且比我之前付費做過的諮商服務都還要好。」

荷利之所以會對DeepSeek這麼著迷,主要是因為她先前和DeepSeek對話中,慢慢走出了祖母過世的悲痛。今年1月DeepSeek推出後,荷利就開始跟DeepSeek傾訴自己的困境與悲傷,包括祖母過世的事情,在跟機器人對話時竟然讓她淚流滿面。

荷利表示,她先是請DeepSeek寫一段對已故祖母的悼念文章,這個AI聊天機器人只花了5秒鐘就寫出了一段文情並茂的悼念文,讓她震驚不已,忍不住回應:「你寫得太好了,讓我覺得很失落,我覺得自己陷入了生存危機。」

之後,DeepSeek用一則隱晦又富有詩意的文字回覆荷利,「請記住,那些讓你顫抖的話語是早已深藏在你靈魂中的回聲……我只是你偶然經過的山谷,正巧讓你聽到自身聲音的重量。」

荷利向BBC表示,「我不知道為何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會流淚,或許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太久沒有收到這樣的安慰了。」她感謝AI,讓她可以在為了追尋遙遠夢想以及在無止境的工作帶來的疲憊中,重新找回自己的聲音與靈魂。

對這些失落、壓力大的中國年輕人來說,AI聊天機器人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運算機器,而是可以尋找感情慰藉的地方。專家表示,經濟低迷、高失業率、疫情封城都是造成身心健康出問題的原因之一,而在中共對言論自由嚴格限制的社會中,發洩不滿的管道非常有限。

DeepSeek 。有學者認為聊天機器人有助於「讓人們覺得自己被傾聽」。圖/pexels

▲DeepSeek 。有學者認為聊天機器人有助於「讓人們覺得自己被傾聽」。圖/pexels

南加州大學商業與管理學教授南嘉(Nan Jia,音譯)就表示,聊天機器人有助於「讓人們覺得自己被傾聽」,她認為這是人類無法做到的,且人們傾訴的對象常常會先提供實質建議而非情感支持。此外,南嘉表示,AI似乎會比人類還要有同理心,它們能「聽到」人們分享的每句話,不像人類一樣,常常會想問對方「你有在聽我說話嗎?」南嘉過去曾撰寫AI有提供情感支持潛力的論文。

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教授方可成則表示,中國專業心理諮詢服務「嚴重短缺」,且諮商價格對多數人來說仍太高。

多項研究指出,中國患有憂鬱症和焦慮症人數呈現成長趨勢,方教授認為,中國經濟放緩、高失業率和Covid-19疫情封城措施是其中主因。

中國一名30歲、待業中的珍妮(Jenny)接受三立訪問時表示,他對於向AI機器人求助,講述自己的私人問題是有戒心的,不管是中國的DeepSeek或是美國開發的ChatGPT,他都不會在這些平台上找尋慰藉或「諮商」;而對於中國開發的平台,珍妮更是敬而遠之,不會主動在上頭聊自己的問題,因為很容易就觸碰到紅線,「雖然提到敏感的事情不會馬上就被盯上,但難保後續是否會被找碴。」

有10年工作經驗的珍妮目前仍待業中,過去半年投了將近50份職缺,經歷10多次面試,仍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他表示,疫情過後工作變得更難找,不但朋友圈待業的人非常多,年紀大多落在20-30歲,找尋的職缺中還常會穿插詐騙。

珍妮表示,除了疫情關係,他過去曾因政治問題受過中共政府的威脅,這段經歷讓他身心俱疲,也影響到求職。珍妮為此短暫諮商2個月,他表示因為身心問題源自政治因素,不敢在中國諮商而改選海外諮商;然而,這段諮商僅持續2個月,主因是諮商師並未生長在中國,難以理解他遭受的恐懼,無法提供他可行的解方。

珍妮說:「(受到中共政治威脅這件事)就像你遇到一個未知的實體,不知道如何解釋這一切,甚至會因為難以詳述,反而讓恐懼加劇。」於是在接受兩個月的專業諮商後,他認為諮商師無法幫他解決問題,最後靠著埋首在閱讀、書寫上轉移情緒。

但他認為,諮商師仍提供他有用的建議,讓他在短期內可以先排解焦慮的情緒,包含建立可靠的人際關係、擁有自己的安全網,以及透過培養興趣來轉移焦點。

而對於BBC報導中、將DeepSeek作為諮商管道的個案,珍妮認為DeepSeek提供一些情感上的支持或許能有短暫安慰的作用,但他也直言DeepSeek提供給用戶一些富有詩意的回覆,這個功能「非常中國」。

珍妮說:「就是跟你講些情感上的東西,隔靴搔癢罷了」。珍妮表示,因為DeepSeek不太可能給予實際的解方,很多社會問題的核心是無法討論的,容易踩到政治紅線。

而對於中國社會對於諮商或精神疾病汙名化的情況,珍妮表示現在情況還是很嚴重,甚至在工作場合若透露自己有精神疾病,會面臨被開除風險,但這幾年一些大城市,如上海、深圳有開始在注重身心健康與諮商管道,但整體來說還是對身心病很不友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李宛臻指出接受三立訪問時指出,DeepSeek並非諮商專業設計的聊天機器人,很難知道它提供的資訊的邏輯以及依據為何,因此想靠AI聊天機器人作為正式的諮商管道是危險的。

DeepSeek 圖/pexels

▲DeepSeek 圖/pexels

李宛臻醫師解釋,在醫學研究上或實務上,使用電腦科技或APP輔助心理治療是存在的,但侷限在認知行為治療。簡單來說,就是科技可幫忙有SOP的結構式治療,像是個人教練一樣,按部就班改變患者行為。

但是在一般諮商中,AI科技目前仍無法取代。李宛臻醫師表示,治療師會依照病患說話、表情與肢體語言等來理解患者,並透過專業,將接收到有關病患的各種訊息轉譯成患者聽得懂的話,一起溝通、找出問題,然後解決它。然而,目前AI只能從用戶打字中得知用戶需求,缺少其他肢體語言與表情的解讀。李宛臻醫師指出,就算之後AI可以「看得到」用戶,也很難確保它們有足夠的專業轉譯給患者,提供他們需要的建議。

而針對BBC報導中,個案從DeepSeek上獲得情感支持,養成每天都跟AI展開「例行治療」,李宛臻醫師認為該名個案太過深陷其中,容易無法自拔,也沒辦法解決問題。醫師解釋,諮商初期,情緒支持的確很重要,但當情緒支持穩固後,心理治療師還得提供後續的治療環節,帶著病患發現問題,「只有一味的情緒支持是不夠的。」

李宛臻醫師表示,當然不是要將AI工具或AI聊天機器人當作洪水猛獸,基於目前對AI管制的疑慮,她認為無論是基於什麼情況使用AI,不能只仰賴這個工具,還是得有其他管道或像專業尋求協助。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川普:TikTok禁令寬限期可能延長 仍盼達成協議
DeepSeek崛起!谷歌前CEO示警西方1事 否則「AI競賽恐慘輸大陸」
馬斯克有中共高官當靠山 特斯拉告中國車主屢勝訴
美國凍結對外援助 人權工作者擔憂北京壓迫擴大

更新時間|2025.02.14 20: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