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通常都會跟跟飲食做連結,然而日前一項納入260萬人的大規模國際研究發現,基因才是痛風發病的主要因素,顛覆了過去認為痛風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傳統觀念。這項刊登於《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期刊的研究,分析了來自13個不同族群的基因數據,其中也包括1萬2295名痛風患者。
據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導,研究團隊比較患者與非患者的基因組,結果顯示,基因不僅影響體內尿酸的運輸,還會影響免疫系統對尿酸結晶的反應。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流行病學家梅里曼教授(Tony Merriman)強調:「痛風是基因決定的慢性疾病,並非患者的錯。我們必須破除『痛風是由生活方式或飲食引起』的錯誤觀念。」
痛風發作時,尿酸結晶會引發免疫系統攻擊,造成關節劇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梅里曼教授指出,過去的錯誤觀念導致許多患者因羞恥感而不敢就醫,錯失及時接受降尿酸藥物治療的機會,讓病情惡化。
研究讓人們對痛風成因,有更深入了解。未來可望透過調控免疫反應來治療痛風,現有部分藥物經過改良後,可能會用於此目的。梅里曼教授呼籲:「痛風值得在醫療體系中獲得更高的優先順序。」不過,這項研究的數據主要來自歐洲裔人士,且部分病例是由患者自行通報,而非經過醫師診斷,但這項發現仍相當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