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童年豐富但「受人導引」
紐約時報提到了不少「密集教養」的例子。其中一位是擔任大學教授的提爾森,她有個12歲的小孩。她從小孩嬰兒時期就開始為他報名各種課程。比如他5歲開始學鋼琴,4歲開始學足球。還有學跑步,游泳,武術。
但是森提爾的母親對這種育兒方式並不完全同意。她說,在七零年代育兒「不是為了娛樂(entertain)他們,而是愛和管教(love and discipline)」。
她也提到自己和孫兒童年的巨大差異,她承認現代孩子的生活「比我豐富多了」,但明顯是「受人導引的」。她說:「我並不是說它沒有用。他們是很棒的孩子。但是我知道我很自由,那是孩子般的自由。我可以穿著牛仔褲和牛仔靴在外頭玩上一整天。」
文章裡也提到,許多國家的父母親比較能夠放手。在日本東京,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自己搭電車上下學;在法國巴黎,沒大人陪伴的孩子們在公園遊樂場度過午後時光。密集教養在美國特別普遍,或許反映的是美國人多把養育子女看成是個人的責任,而非社群共同體的工作。

逐漸出現的反撲
專家們多半不會否定,孩子們有父母更細心周到的照顧是件正面的事。例如,父母親監看的時間增加,以孩童為對象的嚴重犯罪明顯減少;由於低收入的父母增加陪幼兒閱讀的時間,入學時貧富學童之間的差距也已經縮小。不過,孩子的成功與否,有多少成分取決於養育方式是很難判斷。
「到底是養育子女的做法帶來了不同的結果,或者純粹是因為較多現代父母受過大學教育的情況下,成長環境在許多面向原本就比較豐富?」馬里蘭大學的社會學家沙耶(Liana Sayer)說:「我不認為目前為止的研究能告訴我們,這些孩子長大表現良好純粹只因為資源的多寡。」
這種緊迫盯人式的現代養育子女方式也出現一些反對的聲音。猶他州通過了一項「自由放養」育兒法案,孩童在無人陪伴下到遊樂場或搭乘公共運輸工具,父母可以免受不當疏失的指控。
心理學家也警告,密集教養可能讓孩童出現緊張和過度依賴父母的情況,影響他們發展獨立自主和堅強意志。研究指出,過度介入的父母較容易焦慮,對生活較不滿意。在《Business Insider》引用的一項調查中,有69%的美國父母因為擔心無法給自己孩子和別人同樣的養育而感到焦慮。而兒童在不受監護的情況下遊戲,則有助建立社交技能,培養情緒的成熟穩定和執行能力。
參考資料:New York Times, Business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