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站訊息何其多,很多人光只看到標題甚至看發文者是誰就按讚先推。 不過,推特現在希望大家轉發連結之前,最好自己先讀一讀。
推特的官網上宣布,他們想推動社群網站上「訊息充分的討論」(informed discussion),因此他們會勸告用戶,不要分享自己沒看過的文章。
現在在安卓系統的裝置上,如果你轉發在推特上你自己沒有點擊打開的連結,就會出現提醒的通知。
「分享文章可以激發對話,因此轉發前你可能想要自己先讀過 . . . 當你轉發還未讀過的文章,我們會詢問你是否要先把它打開。」
退特請求使用者轉發連結前先看內容,以促進「訊息充足的討論」。
惡搞網站《Science Post》兩年前發了一則新聞,標題是:「研究顯示,七成臉書使用者,看科學新聞只讀標題就評論。」
不過,如果真的點擊它的內文會發現,全篇插圖格式俱全,但內容文字卻是排版測試用的假文章(lorem ipsum)。(這篇文章得到了近130,000個讚。)
這個搞笑假新聞,反映了許多人在社群網站只轉不讀的習慣。
201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微軟公司合作的調查提供了數字佐證。他們的研究發現,在推特上有59%的連結從來沒被打開過。換句話說,很多人轉發連結時根本自己沒看過。
更糟的是,這份研究還發現,這類盲目分享的行為對於新聞能否被普遍傳播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我們不經思索的轉發,實際上影響到我們在政治上與文化上討論議題的設定。
參與這份調查的勒古(Arnaud Legout)說:「人們樂意分享文章更勝於閱讀文章。這是現代資訊消費的典型方式。人們依據摘要,甚至是摘要的摘要,來建構自己的看法,而不會認真做深入一點的探究。」
網站設計多半強調使用者體驗的順暢、無阻力(frictionless),不過推特最近常用的做法卻是設計一些「阻礙」以鼓勵使用者在平台做出行動前先想一想。目的是希望整頓平台環境的健全,同時不致引來管制言論的批評。
上個月,推特開始在平台上實驗,當使用者要傳送「有害的語言」給他人時,請求使用者修改他們的文字。推特公司的說法是,在用戶有機會重新考慮自己的留言,是避免話題激烈爭辯時說了自己不想說也不該說的話。
不過這個實驗並不大成功,因為公司發現,他們過濾的大部分是朋友之間無害的對話(可能是不雅的粗話),而不是他們希望減少的一些真正有害的仇恨語言。
參考資料:Nieman, Verg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