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9 19:40 臺北時間

【文化桃園】淺談無形文化資產

mm-logo
游禮海修剪家中樹木,強調師法自然,樹就是他的老師。
游禮海修剪家中樹木,強調師法自然,樹就是他的老師。
「無形」
是人的精神與創造力
在各種表現的形狀裡
成為意義的所在
臺灣的文化資產,可分為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文化價值,並經地方或中央政府登錄者。其中「無形文化資產」因內涵不同,又分為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等五大類別。
桃園大溪木職人深耕木育傳承。(陳鉦翰提供)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中,進一步說明無形文化資產之特質,指「各族群、社群或地方上世代相傳,與歷史、環境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之知識、技術與其文化表現形式,以及其實踐上必要之物件、工具與文化空間。」
謝旺龍承襲龍潭龍鳳頭八音系統,年逾80歲仍親授課程。(謝旺龍家屬提供)
由此,乃以人為主體,在與社會、自然環境長期互動下,產生各種得以延續的文化表現形式與知識系統。然而,無形文化資產所要傳續的精神與意義內涵是什麼?

傳統與傳承交互堆疊的資產

無形文化資產,對照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在尊重人類的創造力,表現文化的多樣性。沒有創造力的文化土壤是貧瘠的,而創造力又來自人的傳承與文化變遷相互適應下所產生的力量。
2001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國際趨勢將文化保存範圍擴大到集體記憶與社群認同的多元文化實踐。相對2016年無形文化資產的修法,在其「實務執行參考手冊」說明三大原則—「尊重社群主體性、重視協作網絡、推動計畫性保存維護」,亦闡釋傳承傳統價值乃以社群為建立基礎,以提供認同感與永續性的實踐脈絡。
徐明河投身古蹟修復,圖為民國110年於碧山巖惠濟宮廟頂的剪黏施作。(徐明河提供)
無形文化資產裡的「保存者」位置不可或缺。保存者,依附著地緣、血緣或專業而形成的個人或群體,長期築構難以取代的文化紋理與氛圍;保存者部分僅能口傳心授的技藝、技巧、核心價值,在實踐中沉澱精神與使命,讓其所產出的物件,注入了故事。
廖文蜜攝於麥寮拱範宮。(葉俊麟提供)
傳統並非無法改變,是經過每個最好最壞的時代裡,這些「渺小的巨人」—保存者,用個人信仰與群體關係,於變化軌跡裡踐行不變的價值,在快速標新的機械時代裡,以人為核心,讓精神保溫,時代變遷裡有傳承,年輕人有返鄉的理由,讓「回家」的感覺,一直都在。

藝是無形亦有形—文化保存者們

獲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的洪明雪(左)、洪名秀(右)姐妹,曾是紅極一時的歌仔戲生旦組合。(吳奇翰提供)
桃園大溪,木職人深耕與木育傳承,擁有藝師群像的木藝世界裡,「傳統工藝」保存者—游禮海、林天生、藍偉文、陳力維藝師及保存團體協大木器行等,在日積月累的技術之外,雕刻出自我風格,展現多重美學。從神桌藝品到生活木器,精緻文化到生活用品的製作技術,非僅有單一審美標準,技藝,非個別作品,而是具有世代傳承和文化意義的表徵,乃為傳統工藝類別修法後擴大面向的意涵。
文化部登錄「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土水修造技術(瓦作)保存者廖文蜜藝師,熟悉各地瓦材的物理性質,尤其於屋脊曲度及燕尾起翹的尺度控制上,有其獨到的計算程式;徐明河藝師的傳統剪黏、交趾陶工藝美術,因其「就是要傳承下去」的堅毅信念,畢生投入在技藝教育,造就了許多廟宇建築美學的傳承者。《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列為專章,即在讓此類具有傳統工法的保存者,可以應用在古蹟、歷史建築的修復,讓人與空間的有形與無形價值,彼此加乘發亮。
黃秀滿(左)14、15歲開始即擔任客家戲女主角,內外台演出經歷豐富,演出作品繁多。(圖片來源:桃園市無形文化資產客家戲保存者黃秀滿女士歷史文物調查暨數位化計畫)
傳統表演藝術的「客家戲」保存者黃秀滿藝師與「客家八音—龍鳳頭系統」保存者謝旺龍藝師,皆逾80歲高齡。黃秀滿藝師因年邁已無法授課,文化局即刻於2019年進行基礎調查、保存維護計畫及數位化等相關工作,將靜態文件保存先行;客家八音的保存團體「和成八音團」,仍活躍於桃園各宗廟慶典演出,並也相互支援謝旺龍藝師的傳習計畫,謝旺龍藝師於今日依舊親授課程,「這個時代不要練這個啦(客家八音),沒辦法生存!」他曾認為時代已經不需要的,現在傳習座位上的,還有他的孫子。
黃秀滿演出作品繁多,至今還留有當時的手抄劇本。(圖片來源:桃園市無形文化資產客家戲保存者黃秀滿女士歷史文物調查暨數位化計畫)
桃園持續保存維護的「Lmuhuw na Msbtunux(泰雅族大嵙崁群口述傳統)」,文化部於2019年登錄為「重要口述傳統」。保存者WatanTanga林明福耆老,其Msgamil史詩吟唱傳承了祖先生活智慧,代表臺灣原住民族族群命脈的文化表現之一,呈現國家語言之文化多樣性。此外,其亦熟稔泰雅傳統樂器縱笛、口簧琴的製作及吹奏,亦保存了族群傳統技藝。口述傳統類別同時具有「文化意義的完整性」與「維持一定的傳統方式」,有別於傳統表演藝術與傳統工藝的基準。
無形文化資產五大類別有其各別重視的登錄基準,觀其共同性質,在於「傳承」與「其實踐上必要之物件、工具與文化空間」之文化全貌觀,登錄基準皆為「具可追溯歷史脈絡、顯現持續累積與發展之軌跡」。文化意義會隨時代再創造,但核心價值與精神應被維持與傳承。

無形文化資產發展靠關係

無形文化資產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社群的關係,以自發性、共同參與為主要考量,非由政府或商業活動所主導。
無形文化資產形成的緣故,大致可分為兩種「關係」﹕一為「民俗」的風俗、儀式、信仰、節慶等文化的「關係」;其二「傳統知識與實踐」,此則表現人與自然互動後所形成一套系統性知識,用以連結人與自然間的「關係」。
民國68年創立的「和成八音團」,致力於保存八音表演傳承工作。(和成八音團提供)
民俗內容的修法,增加了「自主性」的基準,表現UNESCO標榜「活的文化」(living culture)。民俗須同時符合持續自主自發參與,並已建立民間高度認同之價值,參與其中,即感受生命力與連結感,此價值在文化脈絡裡不證自明。
民國68年創立的「和成八音團」,致力於保存八音表演傳承工作。(和成八音團提供)
因應桃園航空城政策逐漸遷徙的群體,大園福海宮所供奉主神「輔信王公」,於每年農曆3月聖誕舉行「飛輦轎過金火」,已然成為凝聚外移者與在地者關係的重要信仰活動;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則是另一種見證在地傳統產業、家族、仕紳階級等整合的社群力量,逐漸轉型為更大的參與網絡。桃園大溪共成立了32個社頭,長期自發性參與普濟堂關聖帝君遶境儀式,遶境儀式不斷擴張,信仰圈影響力日益擴大,甚如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兩者保存團體竹圍福海宮管理委員會、大溪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皆是民俗活動的舉幟者。
相互依存的「關係」是透過長期的人與社群、自然、地方、物件所共構的一套生活系統,無形文化資產皆須依賴著關係的建立,讓其中的文化價值、社群認同能夠持續發展。依存關係是整體性的,如民俗活動有賴社群、神轎、儀式、特定場所等共構一整套文化脈絡,以維持整體性價值,維護計畫也須一併將之系統性、無法分割地保存。

無形文化資產的守護冊—保存維護計畫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2條與施行細則第34條所訂定保存維護計畫內容—「基本資料建檔、調查與紀錄製作、傳習或傳承活動、教育與推廣活動、保護與活化、定期追蹤紀錄或其他」,旨在建立「無形文化資產保護機制」,政府逐案訂定短、中、長程計畫。各類別的保存機制因地制宜、因保存者傳習狀況而調整。如民俗保存維護,以自發、具有意願的前提下,尊重社群倫理,以最小限度的輔導,協助核心價值的維護與傳續,凝聚在地共識為原則;傳統表演藝術與傳統工藝則著重保存者與人才培育的永續傳承;口述傳統及傳統知識與實踐項目,可以普查方式先行辦理,發掘具有潛力價值者。
WatanTanga林明福(右)是現今桃園能清晰傳唱泰雅古語的耆老,獲時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左)頒贈登錄認定證書。(圖片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局前已陸續出版傳統表演藝術叢書、辦理相關傳習計畫,亦持續爭取中央補助,辦理基礎調查、口述歷史等相關保存維護計畫。這些無形文化資產保護機制,非凝結式保存,而是回到保有生命力的狀態,增進民眾與世代對傳統價值的認識,促成文化的包容力與創造性,維繫文化多樣性的公共價值。

桃園印象—限定版的文化故事城

已故的「客家八音─范姜文賢系統」保存者范姜新熹藝師、「客家山歌」保存者賴鸞櫻(碧霞)藝師,以及「歌仔戲」保存者洪名秀藝師,留下精神標誌,開啟後續的綿延。近年搬遷至桃園的葉怡均藝師,經文化局訪視會勘後,列冊為傳統表演藝術「評書」項目的保存者。「傳承的任務就交給我!」其滿腔熱忱說著,並緊鑼密鼓地規劃一系列的課程,在南崁兒童藝術村、在地國小都見及她充滿活力的身影。文化局也已計畫讓行動圖書車搭配說唱到偏鄉,與葉怡均藝師的想望:「讓說唱藝術在桃園遍地開花!」並同前行。
桃園無形文化資產的耕耘,點滴灌溉,也因桃園族群的多樣性,讓文化土壤有更多的養分,實實在在表現生命力。越是無形,越需要藉由更多故事流傳下去。桃園文化正朵朵綻放,期待更多民眾對於桃園印象,是一座桃園限定版的文化故事城。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