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偉文小檔案
民國57年出生於桃園市大溪區慈湖,14歲投入木雕領域,從北至南,陸續師承張福春、陳朝清、范金水、林明棟等人,擅長佛像雕刻,展現融合傳統技藝及藝術創作的風格新意。民國99年獲登錄為桃園市傳統工藝大溪木雕之保存者。
國中休學後,藍偉文陸續跟隨多位師傅學習傳統佛像製作,包括佛像打磨、粉線、胚面上色貼金等「粧佛」彩繪。而後南下至台南金佛軒拜師陳朝清,開始拿起雕刻刀學習神像修臉「開面」,接續至高雄向名師林宗養學習,直到一次機緣向屏東永明佛具店的林明棟學藝,藍偉文整合過去累積技術,也開始獨力完成作品。
記憶刻畫 生命與時代脈絡
藍偉文民國79年參加教育部舉辦民族薪傳獎國寶藝師黃龜理薪傳藝生甄選,深刻體認技藝之外更需知識累積,隔年開始利用工作餘暇回補校完成學業,進入大溪至善高中修讀廣告設計,學習素描、西畫及設計原理,啟蒙藝術創作,思考傳統創新的可能;2年時間自行摸索的木藝作品《惜緣》,便是他走出傳統的創作起點。
31歲,藍偉文在製作大型神像時不慎由高處跌落致使頸椎及脊椎受傷,近4年的復健治療,前途未明的徬徨再加上父親過世,挫折反倒成為創作養分;融合禪宗思想與心境轉化,透過流暢線條表現內蘊張力的系列創作,傳達對生命的深思。此後近25年,藍偉文參與林務局各地大型裝置、承接大型佛像專案等,也樂於轉換不同角色累積自身經驗;像是擔任陳啟村、蔡明海藝術家助手進行木雕及神像初胚大剖,或以助手身份與黃明鐘老師共同歷練BenQ國際雕塑創作營,隔年以作者身分參與該創作營,與國外藝術家交流。
此外,藍偉文和國立工藝研究中心設計師合作Yii品牌傢俱至義大利米蘭展出,他自問「這是另一種不同思考的邏輯觀念去學習,我為什麼不要?」迴異於東方傳統工藝獨善其身的做法,他南征北跑勇於涉入不同領域與創作系統,奠定面向多元的底蘊實力。逐步接觸西方雕塑的模型製作,取代傳統工藝師以草圖施作習慣,以及從平面設計圖到立體雕塑的規劃解剖、製作邏輯,更獲得文化資產保存者登錄肯定。
今日就是百年後的傳統,在師徒傳承的軸線上橫向拓展,藍偉文將傳統神像納入西方藝術與雕塑技法,應用拋物線、刀工藝術、素描筆觸展現新意。約50歲時完成大學學業,更希望未來完成碩士論文,以自身經驗紀錄師公、師傅一脈相傳的傳統口訣與技藝,他期許,「能為地方,為這個國家留下最珍貴的當代文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