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品質是宜居永續的代表性指標之一,讓乾淨的環境成為城市資產,中央與地方不斷提升環境治理對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時俱進修正空氣污染防制法,訂定具體作為及目標,改善空氣品質;桃園則連續12年蟬聯「空氣品質維護及改善工作績效展現成果」直轄市組特優,中央與地方共同為市民朋友的生活環境把關,全方位優化空氣品質。

源頭監控 實踐全民綠生活
空氣品質與永續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聯合國訂定17項全球永續發展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其中有4項與空氣品質相關,並設定於2030年達成5項目標,像是全國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在每立方公尺12毫克以下,而桃園透過跨機關合作,細懸浮微粒(PM2.5)在2020年平均濃度已降到歷年最低的每立方公尺13.4毫克,空氣品質良好天數比率更是提升26.5%,將提前達到SDGs設定目標。

「要達到這樣的成績,就得從固定、逸散、移動污染源進行管制。」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長呂理德表示,由於桃園80%的空污來自20%的工廠,就固定污染源主動輔導企業自主減排、推動乾淨能源;逸散污染源部分則採取認養道路清洗、工地裝設空品感測灑水設備等方式,降低PM2.5和PM10;而移動污染源的改善則透過淘汰二行程機車,推廣低污染運具增設共享站點,鼓勵市民朋友使用或共享電動機車。
環保署自2020年提出空氣污染防制方案,與地方共同合作,進行污染源的源頭減量及管末管制,減少環境對人體的傷害,另一方面倡議全民實踐綠生活,打造低碳永續家園。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蔡孟裕說,鼓勵大眾從生活減少碳排放,比如「食當季、吃在地」,以當季在地生產食材,減少碳足跡,並搭乘大眾交通運輸系統、使用電動或低碳運具的綠色交通等生活習慣,實現綠色城市。

智慧科技 防治空污利器
此外,智慧科技整合監控也是空污改善的重要利器。環保署設置78個空氣品質監測站,也在工業區或污染潛勢區域布建1萬個微型感測器,結合物聯網技術,即時整合區域空氣品質數據,並立即警示空氣品質異常情形,以利追查污染源。蔡孟裕指出,「縣市政府運用空氣盒子的微型感測器,即時監測區域性的異常排放,也能進行變化比較,甚至是回頭追繳空污費。」
桃園結合智慧科技,進行污染源追查及空氣品質監測,在13個工業區布設1,010組空氣品質感測器,並針對各類案件使用科技儀器認定污染特性。呂理德說,桃園的工廠超過2,000家,人力及時間有限,必須以科技協助稽查,像是透過CEMS連續自動監測設施,對工廠排煙口進行24小時自動監測,即時回傳異常狀況,也使執行機關可以迅速到場稽查,展現桃園的智慧治理。

室內空品 自主管理護健康
除了戶外污染源的管制,室內場所的管理也是空氣品質維護工作的重點。環保署自今年7月起推動「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標章」,分為優良級、良好級2種標章,蔡孟裕表示,自主管理標章不僅促進公私場所改善室內空氣品質,讓管理者自願參與公眾使用環境的維護,為營運場所建立形象並提供民眾安心的空間環境,並陸續推廣到非公告敏感族群活動的場所。

桃園除了落實巡檢、查核及輔導作為,並積極推動列管場所取得自主管理標章。呂理德補充,桃園進一步鼓勵幼兒園及寺廟等非公告場所設置二氧化碳及細懸浮微粒連續自動監測設施,也與衛生局合作擴大劃設公告場所的禁菸區範圍,包括大專院校、社福機構、圖書館及購物中心等,除了受到長期以來的環境教育影響,也是市民朋友觀念改變的成果。
城市淨化 邁向綠色家園
近年,環保署鼓勵各縣市政府推動環境友善祭祀,落實「少香、少金、少炮」。蔡孟裕說明,透過以功代金、以米代金、紙錢集中焚燒等方式,兼顧信仰文化也降低對環境的影響,2020年全國各縣市集中焚燒紙錢數量有2.1萬噸,比起2017年推動時增加1.7倍,可見大眾觀念正在改變。然而,桃園響應推動尊敬(Respect)、替代(Replace)、少量(Reduce)的3R政策,目前有147家寺廟提倡一爐一炷香,97家使用環保禮炮,因應疫情更建置線上祭祀網站。

空氣品質的提升,不只是減少空污來源的排放,也重視都市的綠覆面積。「城市要綠化,最迫切的課題就是要多種樹來解決二氧化碳。」呂理德說,配合桃園生態城市造林計畫,桃園設置33處空氣品質淨化區,面積總計29.45公頃,種植8,396株喬木,並媒合企業認養及維護,預估每年約可減少近1,800公噸的二氧化碳。另外,桃園也鼓勵在社區或學校建置綠屋頂、綠牆、生態池或雨水回收等設施,透過綠化空間的營造,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及調節微氣候。
空氣品質的改善是需要長期落實的全民行動,除了府際合作也需要公私協力,並因地制宜提出執行計畫,桃園透過智慧科技進行源頭管制,打造生態城市、推動綠色生活,致力打造宜居永續的綠色都市,讓市民朋友都能夠大口深呼吸。
更多內容,請看《桃園誌》電子書:https://ebook.tycg.gov.tw/book/list.php?typ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