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基金會醫訪員朱為中聲音堅定、開朗,難以想像因為一場嚴重車禍,讓他從運動員變成傷友,終身只能坐輪椅。這幾來,他擔任「同儕醫訪員」到處到醫院尋找新傷友,告訴他們如何重新站起來、可以到哪裡找到協助,至今已累積訪視千餘名傷友。
從練田徑到坐輪椅 不服輸訪視千餘名傷友
「我以前是練標槍、田徑的運動員,脊椎受傷是20幾歲的時候。」他說,自己其實有點忘記以前能跑能跳的感覺是什麼了,「可能是因為受傷太久的關係吧!」但是,在朱為中聲音裡找不到任何感傷,他反而還笑著說,因為已經死過一次了,所以沒什麼忌諱,現在很能把握當下。
每週,他總會到醫院訪視新傷友。「訪視傷友時,我就用自己的經驗去告訴他,你看我跟你一樣,不能走,走過剛受傷的5~10年,我現在早上在台北下午在高雄到處跑。」
28年一次都沒出門過!輪椅者的心魔
但事實上,不是許多脊髓損傷者都像朱為中這樣樂觀、直球面對未知。他分享:「很多傷友都把自己關在家裡,我訪視過長達20年、28年都在家的,食衣住行都需要看護、父母幫忙。」為什麼呢?「不敢面對別人眼光。」
此時,就需要陪伴。「我會多跟他們聊聊天,結束家訪時會藉故說這附近我比較不熟,你可不可以送我下樓?從門口、巷口、路口,後來傷友就敢跟我出門去大賣場了」朱為中訴說與傷友相處的眉角。
若在醫院訪視的話,有些傷友剛受傷還在沮喪階段,可能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朱為中其實知道他們都在偷聽,多說幾次、多接近,就有機會把他們拉出來。
醫訪員救人不成被拖下?這關鍵很重要
脊髓損傷基金會執行長李和謙表示,醫訪員都是傷友經過時間沉澱傷口,進而訓練成像社工一樣,需具備高度同理心與一定的談話技巧。問題是,萬一醫訪員不僅沒有幫助到新傷友,反而勾起以前受傷回憶該怎麼辦呢?
李和謙道:「我們十分保護醫訪員,常會舉辦一些多元課程或是團體會議,定時掌握醫訪員的身心狀況,無論新、舊傷友,都必須享有基金會身心靈的全人服務。」而朱為中回憶,他在訓練新的醫訪員時,的確有許多人會被新傷友拖入負面情緒中,「像我就會走出戶外、參加基金會舉辦的課程等,也會去打乒乓球來紓壓身心。只要把球拍綁在手上就能打呀!透過練習,前幾年我還打到台灣冠軍哩!」
執行長李和謙認為:「無論我們基金會提供多少急難救助金、租屋補助、職業轉介、舒壓課程等服務,總要讓我們找得到傷友,這些服務才有意義!」傷友透過擔任醫訪員、賺進自己的生活費,還能幫助人,才是更正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