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12:09 臺北時間

【桃園誌】從產地至餐桌 食為先+農為本

mm-logo
推廣農村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價值,帶動農村邁向多元型態發展。(桃園市政府提供)
推廣農村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價值,帶動農村邁向多元型態發展。(桃園市政府提供)
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食材的來源與生產開始受到重視。中央與地方政府進一步推行食農教育,打造食安、農安及環安兼具的生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2017年起推動「食農教育法」草案,以農業生產與環境議題為重點,搭配健康生活與飲食文化,促進大眾對食農教育的落實。桃園市政府積極配合中央政策,更推動專案補助、擴大活動辦理,透過休閒體驗、人才培育及環境友善等相關政策,建立大眾對食農教育和永續發展的觀念。
學童透過食農戶外教育活動,探訪產地、瞭解來源、認識農業,學習與自然共生。(桃園市政府提供)

農育推廣 結合身體力行

「農業是糧食安全的根基,也是大家賴以維生的食物來源,藉由瞭解糧食、農業和環境的關係,建立人與飲食、土地的連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秘書范美玲表示,透過「做中學、學中做」培育農業後繼者或支持者的「四健推廣」,加上運用不同節氣及在地食材料理的「家政推廣」,並輔導在地農村社區和農民團體規劃相關課程及活動,營造生產者與消費者交流的環境,讓國人在農業體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瞭解食農觀念。
桃市府透過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規劃食農教育結合社區產業發展等相關主題課程,並結合特色農遊輔導,協助農村社區培訓導覽人員、教案規劃及產業行銷課程。桃園市政府農業局長郭承泉提到,桃園積極推動農村產業轉型發展休閒農業,並鼓勵農村社區以在地生產的農特產品,結合食農教育、綠色照顧、環境教育等元素,推廣農村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價值,帶動農村邁向多元型態發展,也讓人參與從生產、加工至餐桌的農事過程。
在親手做的教育過程中,學子能體驗參與食材從生產、加工製成到餐桌的完整流程。(桃園市政府提供)

校園札根 食農教育從小做起

農委會從2017年推動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強調以農為本、以食為先,更重視在校園環境推動課程及活動。同時,建置「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系統性蒐集相關教材,以便各界推廣運用。范美玲說明,不僅在校園發展各學習階段的食農教育,也推動學校營養午餐全面採用國產可溯源食材,如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以及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條碼組成的三章一Q,而2021年全國各縣市校園覆蓋率更達91.8%,顯見學校午餐可溯源及管理已有顯著成效。
郭承泉表示,為了讓食農教育深耕校園,帶領學童實踐「從產地到餐桌」,桃市府2015年起實施「天天安心食材」政策,學校營養午餐採3天供應有機蔬菜、1天供應無基因改造食材、1天則提供產銷履歷農產品。此外,農業局與教育局合作辦理「食農戶外教育活動計畫」,結合休閒農業、觀光工廠及環境教育場域,補助學校規劃戶外農事體驗教育活動,讓學童親身體驗農業生產,截至2021年12月,已有1,358班次申請。

人才培育 多元管道並行

為順利推動食農教育,專業人才培育及推廣日益重要。范美玲表示,農委會盼凝聚各界共識,整合各部會、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成立「食農教育推廣小組」,針對立法工作、教材建置及宣導人員培訓等提供建議,並自2019年起辦理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基礎培訓初階班,目前已有1,347人完訓,藉此提升食農教育推廣人員的知能及基礎涵養,建立食農教育推動的專業支持體系。
桃園市青年從農輔導計畫透過7個月的培訓課程,讓18至45歲的青農投入,共創農業新時代。(桃園市政府提供)
桃市府則辦理「桃園市青年從農輔導計畫」與休閒農業區農事體驗培訓課程等,鼓勵在地青年從事農業,為地方注入新能量。郭承泉分享,輔導計畫分為「農業基礎系列課程」、「農場實習」、「輔導農業經營及創業」三階段,培訓期間提供每人每月3萬元生活津貼,創業後補助每人最高20萬元資材及設備費用,2015年至今已輔導304位青農投入農業生產。桃市府亦針對休閒農業場域進行農事體驗活動輔導,2020年輔導48位青農參與40小時農事體驗培訓課程,2021年延續輔導15處休閒農業場域,藉由青農與休閒農業互相結合,在農業生產及多元產業上發揮綜效,達到食農共好、永續發展的目標。
桃市府持續推動各項政策,協助青年傳承農事經驗,讓農業成為生活、工作及實現夢想的行業。(桃園市政府提供)

互利共生 實現環保永續

農委會提供有機與友善農業補貼等輔導資源,亦鼓勵地方政府自主推動學校午餐增加使用有機食材。郭承泉說明,配合天天安心食材政策的實施,加上桃園市有機農業發展自治條例的推動,目前投入有機認證或者農產品溯源者的耕作面積不斷增加,有機蔬菜耕作面積增至290公頃,而有機蔬菜農戶更達190戶,高居全國之冠,也讓桃園農產品朝向品牌化、高質化及溯源化發展。
(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秘書.范美玲:找回人與自然的連結──「食農教育涵蓋生活的綜合面向,尤其是對飲食、土地與自己的關聯性有感,進而尊重自然、抱持感恩。」
范美玲分享,農委會2016年提出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推廣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政策,促進產業永續經營、大眾食安健康及環境生態保育,截至2021年11月止,國內有機驗證面積佔11‚722公頃、友善耕作面積為5‚162公頃,合計16‚884公頃,佔全國耕地面積比2.13%,除了政府持續推廣,最重要的是認同與支持,讓有機農業理念或食農觀念深入各階層。從中央到地方,配合有機友善耕作農場的學習場域,加上親身體驗的學習方式,讓全民在走入土地的過程中,思考農業各項議題。
《桃園誌》更多內容.請看電子書:https://ebook.tycg.gov.tw/book/list.php?type=11
《桃園誌》2022讀者問卷.填答送好禮:https://pse.is/3upwyr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1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