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05:58 臺北時間

【文化桃園】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帶動閩南文創

mm-logo
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前身是大湳森林公園原有4棟廳舍。
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前身是大湳森林公園原有4棟廳舍。
「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由警政署保一總隊大湳營區轉型而來,以閩式建築作為入口意象,座落在八德區大湳森林公園,園區擁有植栽、自然生態及一級保育類黃鸝鳥等特有生物,桃園市政府啟動「都市綠洲」計畫,除了妥善保存大湳公園生態,原有的廳舍建築則予以活化整修,其中4棟原屬保一總隊的廳舍,將打造成閩南文化的文創基地,規劃展館與表演空間,同時帶動地方創生。
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緊鄰玩具圖書館,未來賦予傳承民俗藝術之使命。(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閩南及民俗文化科提供)
現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林茂賢,在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的建置中,擔任專業策展人的角色。他表示桃園原本就是多元族群共處的城市,桃園不僅強調族群融合,也要讓各族群保有自己的特色,桃園目前有客家文化館、眷村故事館、新住民及原住民文化會館等,展現各族群文化底蘊的場館,而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的定位,就是以推廣閩南文化的民俗與傳統藝術做為主軸。

10月入新厝 野餐吃平安

未來園區將由內而外,透過活動、展演和講座交流等,建構閩南文化價值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閩南及民俗文化科提供)
而論及「文化」,指的就是常民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物件乃至於藝術表演與信仰等日常行為,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將原有的4棟廳舍改建為展示在地文創工藝的「工藝文創館」、推廣閩南語說唱藝術的「語言推廣館」,展示傳統民俗信仰的「民俗節慶館」,以及規劃演出歌仔戲、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的「表演藝術館」,希望透過藝術展示來延續傳統,也規劃系列的推廣教育,傳承民俗技藝與思想。最後為了讓年 輕世代擁有對土地的認同與連結,更藉由傳藝的在地化發展地方創生,讓閩南文化 能在桃園兼具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走出專屬桃園的文化取徑。
預計10月底舉行開館活動的八塊厝民俗藝術村,開館特展的首檔主題訂為「桃園之最」,將邀請桃園市在地國寶級的二位工藝匠師——廖文蜜及游禮海參與展出。開館活動則結合臺灣人好客精神,舉辦「入新厝、吃平安」的野餐活動,將臺灣在廟會、入厝、婚嫁、生子等重要節慶都會辦桌的傳統,轉譯成現代人喜愛的野餐形式,與在地農友、農會、家政班及攤商合作,以在地食材與美食款待前來的朋友,共同歡慶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的開幕。

精緻藝閣車 踩街實境感

開館特展,「桃園之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閩南及民俗文化科提供)
作為推廣閩南傳統的場域,靜態展覽的規劃是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的重點之一,在4棟場館都有不同主題的常設展。首先在「工藝文創館」內,以「桃園結藝—傳統藝閣的經典與創新」作為常設展覽,一踏入其中,可以看到展館上方以蓪草工藝編織成的桃花林景象,底下則有藝閣車的展示,體現桃園堅持使用手作與人力拉車的藝閣工藝精髓。除了靜態展示的藝閣車,到場的市民朋友還可以換上傳統的造型服裝,與大型投影目前的藝閣車互動合影,體驗參與藝閣踩街的實境感。
「語言推廣館」以閩南語說唱藝術的推廣為主軸,設有「說咱的話——臺灣閩南語的說學逗唱」。在明鄭時期開始,由中國福建泉州府及漳州府移居來臺所帶來的閩南語,在臺灣社會的演變下,各地都有不同的腔調與詞彙使用,語言推廣館的展區透過語言地圖的繪製,展現閩南語的各種腔調以及其源流與分布,並藉由語音互動裝置與實體書籍、繪本的陳列,讓觀者聆聽與體驗歇後語、答喙鼓、歌謠、唸歌仔、唐詩讀音、泉州漳州白話音等閩南語文化上的豐富層面。

神明聚桃園 戲棚下搬戲

閩式風格的特色,也將透過現代建材跨界融合。
而強調常民信仰的「民俗節慶館」,常設展覽則是「眾神庇佑——信仰文化的常民美學」。展覽中除了以圖文並陳方式,介紹桃園主要的地方神明如觀音、媽祖、三官大帝、開漳聖王、清水祖師、三山國王、王爺、土地公與財神等之外,也搭配寺廟分布地圖,呈現漳州、泉州與客家移民和各地信仰中心之間的關聯。同時也有桃園各宮廟提供的頭旗、三角旗、水燈、神轎的文物展示,加上影片方式呈現景福宮「中元節水燈排遶境」、福海宮「飛輦轎、過金火」等廟會慶典,勾勒出桃園在地信仰的輪廓。
結合傳統技藝演出的九天民俗技藝團。(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閩南及民俗文化科提供)
最後一棟「表演藝術館」,則以「搬戲看戲——鑼鼓聲裡的戲棚千秋」為展覽主題,透過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和傀儡戲的介紹,講述這些隨著閩南移民來到臺灣的 戲劇曲藝,在幾經社會變遷,由昔時盛況到今日的風華。展區裡除了有南北管的樂器展示,也陳列布袋戲、傀儡戲戲偶及歌仔戲戲服,同時也介紹目前仍持續演出的劇團,帶領大家看見表演藝術的傳承與變革。

手作工藝美 舞龍尬藝陣

未來園區空間將以複合式面貌經營,和市民朋友見面。(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閩南及民俗文化科提供)
除了靜態展覽之外,八塊厝民俗藝術村裡的動態活動,也是延續傳統文化的一大助力。結合四大展館所展示的主題,八塊厝民俗藝術村預計推出工藝系列的體驗工作坊,以古早童玩及工藝如:陀螺彩繪、捏麵人、蓪草紙花以及春仔花作為課程主軸,讓大人小孩透過手作體驗傳統工藝之美。在語言方面,則規劃實體的閩南語課程書院,推動閩南語的教學與深化。在傳統表演藝術的部分,預計邀請國立體育大學舞龍隊與九天民俗技藝團進行教育推廣。國立體育大學舞龍隊將傳統藝陣結合運動訓練,九天民俗技藝團則是將過往廟會陣頭與音樂、舞蹈、戲劇、武術等各項技藝結合,兩者都是讓傳統民俗文化得以轉型並永續的傳承代表,提供市民朋友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期望將八塊厝民俗藝術村打造為桃園未來傳統技藝推廣與培訓的場域。在擁有如此豐富的靜態與動態資源之下,八塊厝民俗藝術村更主動與鄰近的大學通識中心教學部共同開設在地多元文化課程,藉由場館內的展出導覽、駐館團隊的分享,建立學子對傳統民俗文化與藝術表演的基礎認知,並進一步討論傳統技藝在當代社會的傳承中所面臨的困境與機會,讓文化傳承不僅只在於課堂上的觀看,還能有實際參與的體驗。

建在地連結 市民先有感

轉型成民俗藝術村後也象徵過去塵封的空間解嚴。(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閩南及民俗文化科提供)
除了已規劃的動態活動,同樣肩負地方創生任務的八塊厝民俗藝術村,一方面透過藝術創作交換計畫,邀請在地傳統藝術工作者及團隊參與合作,進駐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的空間中,進行排練、創作與教育推廣,另一方面也規劃民俗市集大街,以「民俗技藝」、「地方創生」與「文化創意」3大方針招攬攤商,將八塊厝民俗藝術村打造為兼具傳承與創新的文化空間。而作為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的策展人,林茂賢認為,常設展覽的規劃的確有其必要性,但更重要的,是要讓這個場域不斷有活動,才能讓市民朋友反覆來訪,而不致於成為空有場地但猶如一灘死水的蚊子場館。
傳統戲曲的流變故事,也在園區提供進一步認識的空間。(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閩南及民俗文化科提供)
在活動規劃的部分,林茂賢指出,桃園擁有豐富的閩南民俗與文化,舉凡生命禮俗、婚喪喜慶、民間信仰,都能是每次活動的主題,配合歲時節日與神明聖誕,在年節、端午節、清明節等期間可以展示桃園過節慶的相關禮俗,或是配合節日特性,在春節安排菜頭粿教學,在端午節則可以安排包粽子課程,而神明誕辰節日,相關的慶典陣 頭,也能在八塊厝民俗藝術村上演。林茂賢強調,作為桃園的閩南文化推廣場域,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的首要任務,是以桃園為出發,建立起在地連結,不論是展覽或是活動,都要扣合桃園原有的文化傳承,做到深入淺出,切忌包山包海,反而模糊了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的定位。「一定要先讓桃園人藉此認識桃園,不然只想著要讓外地人來到這裡,是相對困難的。」林茂賢如此說道。

傳統野台戲 重現八塊厝

園區將不定期推出各種傳統巡演。(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閩南及民俗文化科提供)
林茂賢最後也提及,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寬闊的戶外場域,是未來發展的一大利器。在傳統民俗與藝術表演的脈絡中,從歌仔戲、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的表演,到演出更加簡單的唸歌或月琴演奏,過往都是在戶外的野台形式,這是閩南文化的獨特性,也是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可以跟文化中心、演藝廳做出的差異性。傳統民俗與文化本來就是從常民生活中延展形成,林茂賢更期待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的戶外空間運用,讓生活化、常民化的看戲、聽音樂、聊天交流、休憩放空,都能在建築與建築之間的廣場和草皮間發生,如此一來,無論是八塊厝民俗藝術村的室內或室外空間,都將成為認識與延續傳統文化的場域。
更新時間|2023.09.12 20:4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