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腳與土地的親密接觸 鐫印心頭的自然課
孩提時光所接觸的人事物,是形塑人格成長的重要關鍵,在這段期間,他們透過各種「探索」認識世界,並且汲取對土地的情感,轉化為對未來的想望。被一片金黃稻浪包圍的社子國小,便藉此發展出獨特課程,以自然為經、人文為緯,構築出激發孩子潛能的教育環境。
桃園市新屋區社子國民小學雖位處偏鄉,但是隨著校方積極盤點地方優勢引入資源,並與財團法人黑松教育基金會聯手推動生態課程,讓社子國小不僅成為鞏固在地文化的重要基石,更因此一連獲得臺美生態學校兩面綠旗認證、桃園市111學年度教學卓越獎「金桃獎」、教育部111年教學卓越獎「銀質獎」殊榮,運用自身的「偏」,翻轉偏鄉教育,創造最有價值的教學模式。
天朗氣清的秋日,校門口幾位5年級學生正在排隊,興奮地準備與老師一同前往田野調查的任務。這是高年級的稻田生態課程,這節課裡,學生必須丈量稻穗子高度及稻穗長度,並用平板電腦拍下稻田的生長狀態,「夏日時節,他們前來插秧、種稻;現在則是踏查階段,後續還會做期末專題報告,探討米的形狀、生態等等。」社子國小校長賴美娟認為,新屋可謂桃園的優良米倉,作為在地教育機構,有責任將這樣的生態特色傳達給孩子,深化孩子對土地的認同感。
再將教學場域轉到校內,只見茄苳樹下聚集了許多2年級的學生,大家將頭抬的高高地,每雙小手緊握著網子,準備收集老師從樹上剪下來的果實,「我們會帶著孩子摘下果實,也會實際讓他們動手做,包括蜜釀、裝罐、義賣等,不僅培養自信,也讓校園能夠跨出圍牆,擁有更多元的學習面向。」
談到推動這些課程,賴美娟也不忘感謝黑松教育基金會的協助,她提到,許多課程需要透過地方整合才可靈活運用,因此在跨領域協作部分,黑松教育基金會提供了相關經費與人力,讓整套課程架構得以更加完善。
黑松專案負責人管宇貞也有所感觸,過往基金會曾辦講座或是夏令營,但是隨著活動結束,想傳達的理念也隨之減弱,因此如何讓環境教育更加深植人心,一直是基金會不斷思考的事,「後來就開始從小學教育出發,希望透過課程的漸進式發展,將生態教育的概念融入生活中。」因此,基金會陸續推出引發孩子創意的愛地兒環境提案競賽,以及能與課綱做整合的「黑松綠+校園」、「黑松尋。耕課程」計畫,以系統化方式與學校一同成長,實踐對環境更加友善的未來。
管宇貞感性細數,與社子國小合作這些年,看見學生逐漸長出自信的樣態,而老師們也投入了相當多的熱情與心力,這些能量更會帶動地方一併成長,「例如媒合學校與客家歌手曾仲瑋拍攝《挨粄歌》MV,讓孩子在歌聲中認識客家文化、認識自己的家鄉,以成長的土地為榮。」對此賴美娟也引以為傲,「直到現在,每週一的母語日都還會播放這首歌呢!」
回顧社子國小從偏遠小校轉型為屢屢獲獎的特色學校,這段以環境特色融入教育的過程,將農村搖身一變為具有價值的教學素材,於此同時,也挖掘出地方亮點,讓社區得以處處有教室。蟬鳴、稻浪、客家美食等等,社子國小讓這些隨手可得的生態與文化,成為澆灌孩子成長的重要養分,也讓孩子未來在回顧校園生活時,能有源源不絕的美好記憶。
一輩子的事 運動教會我的生活之道
午後的桃園市立大崙國民中學,操場上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們跑起步來,歡聲笑語夾雜著活力的步伐。「考科才是學科」的教育刻板印象,往往限縮孩子們多元學習的體驗,忽略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適性發展;大崙國中看見孩子多元發展的學習需求與必要性,以「體育」為媒介找到學科之間的平衡點,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緊密連結,藉由運動統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讓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的品格素養落實在他們的日常裡。
「體育,就像是小小社會縮影,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團隊合作、自我調適與忍受挫折的能力。」在大崙國中任教10餘年、致力推動體育課程的王文妤老師,憶起前往義大利參加體育研討會的經驗,發現相對台灣教育大多因害怕孩子受傷而給予安全的成長環境,國外的孩子則往往勇於冒險,盡情地在日常享受運動,樂觀接受挑戰,面對挫折也更有韌性。「根據大腦科學研究,運動可以培養孩子各方面學習的專注力與耐受力,也促進成長過程中的身心健康。」校長祁樹華也認同推動體育教學的必要性,將體育活動視為孩子進入社會前的實驗所,盡可能地讓孩子在學習之路上,領略體育的魅力。
大崙國中集結校內外教學夥伴的創意與專業討論,設計出孩子們最期待的體育課,每堂課不僅樂趣十足,更傳遞扎實的動作技巧與必備知識,讓學生在短短3年中體會運動項目的多樣性。他們開心地分享,「除了一般的球類運動,我們也經常接觸曲棍球、拳擊、飛鏢、密室逃脫等意想不到的運動項目。」老師們用心設計體育活動,讓體育課成了校內的驚喜彩蛋,像是以大富翁遊戲的形式、師生總動員合力完成的「跑步計畫」更是瘋迷全校。跑步計畫必須累積「跑步里程數」進行「虛擬環島」,除了有「機會、命運」抽卡制度外,也結合其他學科老師所設計的知識問答,學生們得合作解題,才能繼續闖關前進。在運動與遊戲的結合下,不管是達成任務的成就感,又或是團體力量的催化,孩子開始願意在課餘時間自主運動,潛移默化地讓運動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當學生習慣日常運動後,老師們也會適時將他們在活動歷程中所遇到的情境,代入生活處世的哲理與學問,運動不僅熱了身體,也暖上心頭。在校內的徵文比賽中,王文妤邀請孩子們寫下「運動教會我的事情」,在書寫的過程中,她看見孩子開始學著與自己對話、思考與他人的關係:「他一定會把接力棒傳給自己,信任隊友,盡情地衝刺吧!」「別小看我手上這顆5公斤的鉛球,它可是裝滿了我3年來的努力。」「不是想跳就跳、不想跳就不跳,這是給自己和這份夢想的尊重。」王文妤打趣地說,平時看似對課業漫不經心的孩子,寫出來的文字竟然特別動人。老師們也在字裡行間感受到運動的重量,已深深嵌入孩子心內;孩子之間搭起的生命經驗,一定也能成為他們同理他者最溫暖的光芒,「就像是背靠背的練習,當你給他人力量,他人也會成為你的力量。」
「運動,開啟孩子的人生視野、興趣以及與他人間的社交,對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能夠更加全面。」祁樹華欣慰地說,體育學習就像是一顆種子,一旦埋藏在孩子的心中,就會陪著孩子慢慢地在生活中發芽,成為他一生最豐厚的潤土。
●延伸閱讀:【桃園誌】這些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輯二):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1129cnt004/
●更多內容:請看《桃園誌》電子書:https://ebook.tycg.gov.tw/book/list.php?typ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