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時時堅守場域 智慧投餵省力省成本
從原本的門外漢到現在說起白蝦養殖頭頭是道,生豐水產總經理楊紳泰從2016年進入水產養殖業,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在研發白蝦智慧養殖系統的路上,不斷發現問題、找尋最佳解決方案,到現在養殖池已經不需要專人現場照顧,只要一部手機就能輕鬆搞定。
魚蝦養殖最重要得就是飼料投餵,傳統養殖飼料的投餵佔整體養殖成本將近60%,而人工投餵不僅費時費力,投餵時還要不時依照白蝦進食狀況隨時調整,非專業人員無法勝任。
楊紳泰表示,老一輩投餵都是靠眼力、經驗,但容易受到天候影響,而團隊研發出來的水上AI飼料辨識系統,可依照白蝦進食狀況,回饋給智慧噴料機隨時增減,能夠節省投餵料15-30%,降低成本。
持續改進系統平台 符合成本效益
「飼料投餵更直接影響水質。」楊紳泰表示,若能對飼料投餵進行管理,就能有效避免水質與底泥惡化、細菌或弧菌滋生。為了進一步監測水質變化,水質檢測儀花費了他許多心思,才能做到要能準確檢測又要降低設備成本。像是微氣候監測部分,原本是將風向、氣壓、降雨監測設備分開,但參考國外經驗,目前正測試整合設備的適用性。
而在水質測試部分,楊紳泰說最早設計是每個養殖池都需要一個感應器,但設備成本很高,所以慢慢進展到9座養殖池只需要9顆馬達抽水,將水導入1個水質檢測儀,設定好基本的溶氧、溫度、酸鹼等參數,就能進行監控和預警工作。
創業者困難 縣府提資源相助
回憶起這一路走來,楊紳泰說,資金短缺是創業最大困難點。雖然在外兼差打工,但仍無法填補資金短缺問題,所幸嘉義縣政府推動「智慧農業」政策給了很大的幫助,從基本補助款,到邀請學界及產界來輔導,縣府的提供相當多資源來協助業者。
對此,縣長翁章梁表示,從農業到工業,甚至無人機產業,嘉義縣被定位為台灣新興發展區域,非常歡迎年輕人來嘉義縣找尋創業機會。
嘉義縣政府經濟發展處長江振瑋指出,由於科技型態公司通常商業化應用發展較弱,進而需要創投資金來加速成長,因此縣府的策略著重在資金與商業模式的輔導,藉由提供創投資源與創業歸故里的競賽活動,從投資者的角度來協助,以嘉義縣場域為主題,將技術轉化為商業應用的解決方案,並發展商業模式。
未來生豐水產要走向市場化,需要的是應用場域,來驗證技術落實可行性 。嘉義縣政府會進一步協助企業,尋找相關補助資源,例如工業局的產創計畫等,協助企業加速技術實證應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