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螢火蟲的成功經驗
大安森林公園復育黃緣螢,是「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2013年成立後開始規畫,並於2015年展開復育工作。2016年4月1日在大安森林公園的南池與北池各出現一隻黃緣螢成蟲,這個日期令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現任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的楊平世至今記憶猶新。
![](https://unpkg.com/@mirrormedia/lilith-draft-renderer@1.3.4-beta.3/lib/public/845924188760371aa28efbb3dea99d01.gif)
當時基金會邀請周邊學校與居民一同在公園中放入1、200隻黃緣螢幼蟲,等待牠們成長的期間,楊平世每晚巡邏螢火蟲生態區,不願錯過牠們翩翩起舞的第一刻。「2017世界螢火蟲年會」在台北舉辦,來自各國的螢火蟲專家齊聚這座城市,當時台北的市中心已完成螢火蟲復育,不用爬山、下鄉,放學下班後,只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能來看螢火蟲。專家們白天出席會議,晚上跟著民眾參加大安森林公園營火蟲導覽活動,便利的環境、詳細的解說,都讓他們印象深刻。
餵食與放生破壞生態平衡
大安森林公園成功復育螢火蟲,其背後更重要的意義,是整個生態環境的營造維護、衍生多樣性的物種;除了螢火蟲是由基金會野放的,其餘物種大都是主動來到大安森林公園,住在合適的環境,來了就不走了。
要維持一地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發展與穩定運作,保持平衡是重要任務。民眾大量餵食松鼠、鳥、鴿子,還刻意購買烏龜、魚蝦放生生態池,過多的生態負荷量,就變成令人頭痛的問題,例如2015年展開復育的生態池,在2020年時出現繁殖力極強的大理石紋螯蝦,牠會剪除水生植物及攻擊螢火蟲幼蟲,導致螢火蟲數量銳減,這是楊平世接任基金會執行長後的另一項挑戰。
![20230413cnt006](https://unpkg.com/@mirrormedia/lilith-draft-renderer@1.3.4-beta.3/lib/public/845924188760371aa28efbb3dea99d01.gif)
基金會在當年移除超過1萬3千多隻螯蝦,之後又與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及「財團法人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採用石灰水療法,才將3個生態池中的螯蝦移除。
楊平世提醒,民眾的不當放生,是造成外來種螯蝦入侵的重要原因,只有維持生態平衡,我們才能在城市裡親近螢火蟲。他也表示,當時多虧了200多位志工輪流巡守,阻擋想違規偷放生的民眾,讓生態池療程能夠按照進度進行。
維護得來不易的都市生態區
![](https://unpkg.com/@mirrormedia/lilith-draft-renderer@1.3.4-beta.3/lib/public/845924188760371aa28efbb3dea99d01.gif)
長期進行棲地保護及復育螢火蟲、催生「台灣螢火蟲保育學會」的楊平世表示,適合復育螢火蟲的地區,必須是以往就有螢火蟲出沒的棲地,代表當地生態環境是被螢火蟲認可的,像榮星花園公園、木柵公園、大安森林公園都合乎此項條件,才能讓記憶中的流光美景重現。
在都市公園復育螢火蟲,生態環境的打造至關重要。擁有工程背景的基金會副執行長柳春堂,以泥土與石頭取代水泥,打造第一、二期生態池,在碎石地底下建造雨撲滿,利用雨水回收,維持生態池的水循環。而生態池旁則種有台灣原生植物灌叢、風箱樹、穗花棋盤腳、水社柳等,植物高低交疊,適合螢火蟲棲息,生物也有躲藏空間,大安森林公園也因此成為民眾近距離觀察螢火蟲的活動教室。
![](https://unpkg.com/@mirrormedia/lilith-draft-renderer@1.3.4-beta.3/lib/public/845924188760371aa28efbb3dea99d01.gif)
欣賞螢舞不必走訪深山祕境,台北市區公園自有大片好光景,即日起至5月1日是「台北市螢火蟲季」,歡迎一同探訪這集結眾人心力復育成功的螢光世界,也邀請您共同為自然永續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