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承哲今於臉書po文,提到「流行性感冒不是感冒」,是醫師和衛福部長久以來努力宣傳的重點,差異在於「感冒幾乎沒有併發重症的可能性」,但「流感則有一定的機率」。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怎麼肺炎,人就走了?」他強調,「肺炎」2個字本身,可以有高達40%甚至更高的死亡率,看患者的風險因子以及免疫力。「即便是在醫療高度發達的國家,抗生素及早給予,也不代表100%存活,是極度需要小心的嚴重疾病!」
至於病患要到大醫院的徵兆是什麼?杜承哲則列出7項關鍵,包含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小時。而高危險族群則包含6個月到59個月的兒童;50歲(含)以上的成人;慢性肺疾病(含氣喘)、心血管疾病(單純高血壓除外),腎臟,肝臟,神經學,血液性,或代謝性疾病(含糖尿病)的成人及兒童;有免疫低下的人(含藥物導致或HIV感染導致);流感季期間懷孕婦女;6個月大到18歲需接受長期阿斯匹靈(aspirin)治療者;護理之家或長照中心的住民;過度肥胖者(BMI值≥40)。
杜承哲還補充表示,克流感和流感疫苗,都對重症的預防有效果。很多人完全不知道的是,在公共政策上,台灣衛福部是鼓勵使用克流感,香港則是控管嚴格,而且香港的公立醫院耳鼻喉科、內科的最長候診時間來到112星期和121星期,對疾病的快速反應能力有限。「這也就造成死亡率的巨大落差,台灣的死亡率可能只有美國、英國、香港的1/3或是更低,依據最新資料,這個落差更大。」他認為,最近有很多人持續在攻擊「衛福部做了什麼」,減少了很多人原本可以預防的死亡,就是他們和全台醫院、醫師持續在做的事情。
最後,杜承哲不忘呼籲民眾,請多洗手、戴口罩保護自己,有疫苗能打就趕快打,還有不用花費就能取得的衛教知識宣導也請珍惜,未來無法確定預算能支持到何時。「這就是為什麼,關心公共政策,就是關心自己的性命。祝大家都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