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
春節期間急診腹瀉就診人次為近5年最高,籲請民眾注意手部清潔及飲食衛生,如出現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請儘速就醫,同時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腸道傳染病傳播風險。疾管署今(4日)指出,1月19日至25日腹瀉門急診就診242,589人次,高於過去5年同期,春節期間1月26日至2月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46,851人次,較第上週下降39.5%,主要因適逢春節連假,多數門診休診所影響,預期連假結束後就診人次將回升1至2週再逐漸下降。
近4週共接獲336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2020至2024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126起,以檢出諾羅病毒125件、占99.2%為多。疾管署指出,依諾羅病毒陽性個案病毒分型結果,自去年起流行病毒株由過去最常流行之GII.4轉變為GII.17,與2015至2016年國內兩波諾羅病毒大流行之型別相同,因該型別已8年未於國內流行,亦有基因重組變異,多數民眾可能無免疫力,如飲食不慎容易造成腹瀉群聚事件發生。
疾管署說明,諾羅病毒傳染力強,潛伏期約10至50小時,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民眾應落實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注意食物貯存或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汙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諾羅病毒傳播。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廚房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衛生及健康情形,如疑似感染諾羅病毒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
流感
疾管署今(4日)指出,1月19日至25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6萬2,000餘人次,1月26日至2月1日則是9萬1,000逾人次,其中前者就診人次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後者則應適逢春節連假多數門診休診,門急診就診人次為91,436人次,預期連假結束後就診人次將回升1至2週再逐漸下降。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流感病毒以A型H1N1為主,與本季接種流感疫苗株相符。
疾管署說明,國內處流感流行期,且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呈上升趨勢,1月21日至2月3日新增142例重症病例、25例死亡,新增病例數及死亡數均以感染H1N1為多。本流感季自2024年10月起至2025年2月3日累計667例,分別為621例H1N1、26例H3N2、11例A未分型、9例B型,死亡個案累計132例含127例H1N1、3例H3N2、2例B型,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無潛在疾病且未打疫苗的中部未滿10歲男童,1月中旬先咳嗽、流鼻水、嘔吐、高燒40度等症狀,快篩為A型流感, 但在醫院出現眼睛上吊、肢體抽搐、頸部僵持等症狀評估流感併發重症,因此收治加護病房,男童症狀改善1週後康復出院,由於家中接觸者有多人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不排除是家戶感染。
無潛在疾病且未打疫苗的南部30多歲男性因感染,因B型流感跟肺部黴菌死亡,林詠青說明,該名個案12月底發燒、咳嗽有痰、呼吸急速,但診所快篩陰性,因此僅拿症狀治療藥物後返家,但隔幾天後又到急診就醫,快篩仍是陰性,不過電腦斷層已經顯示肺炎,透過PCR才驗出感染B流,收治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併發肺部黴菌、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還有氣胸、肺部出血,住院約1個月仍不幸過世。
疾管署統計,截至3日為止,113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共計接種642.5萬劑(疫苗使用率97.5%),尚餘公費疫苗16.2萬劑;另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本流感季總使用量為22.3萬盒,上週使用量為2萬人次,目前尚有儲備量278.2萬人份、約占全人口數11.9%,其中35.6萬人份已鋪貨至各衛生局/所、合約醫療院所。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除了公費疫苗外,自費市場尚有40萬劑,民眾有需要可以洽詢。
疾管署提醒,國際疫情部分,北半球流感仍處流行期,其中鄰近國家及地區中,香港疫情上升,新加坡、中國、日本持平或下降,韓國雖下降,惟仍高於閾值;歐洲及北美洲國家則持續上升,各國主要流行型別以A型H1N1為主,美國則為A型H1N1及H3N2共同流行。由於近日冷氣團發威,易提高呼吸道傳染病發生機率,加上春節假日出遊、近日元宵燈節活動等人群聚集頻率增加,疫情傳播風險上升,須持續注意重症病例發生風險,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盡速施打疫苗。
COVID-19
疾管署今(4日)表示,1月21日至2月3日新增12例COVID-19併發重症本土病例,自2024年9月1日起截至2025年2月3日,COVID-19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467例,其中102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7%以上。
疾管署指出,新冠JN.1疫苗截至2日已累計接種192.9萬人次,其中莫德納JN.1疫苗累計186.6萬人次,Novavax JN.1疫苗累計6.3萬人次。另因接種疫苗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且依研究顯示接種新冠JN.1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保護效益可達50至60%,目前國內提供之JN.1疫苗計有莫德納及Novavax兩種不同製程的疫苗,皆安全有效,請擇一廠牌疫苗接種,及早提升保護力。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近期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下降趨勢,6大區署中非洲及西太平洋區呈上升趨勢,東南亞區上下波動,其他地區則下降;截至2024年12月上旬,全球流行變異株以XEC占比最高且呈上升趨勢,其次為變異株KP.3.1.1,占比則呈下降趨勢。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疾管署今(4日)公布今年國內首例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無國外旅遊史的北部70多歲男性,1月18日出現呼吸困難、頭暈、頻繁跌倒由救護車送至醫院急診,經醫師診斷有急性腎損傷、敗血症及肺炎並收住負壓隔離病房,使用抗生素治療,醫院於22日通報並經檢驗確認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個案住院期間經診斷疑似尚有其他心血管疾病,且出現血痰,糞便潛血及血紅素偏低情形,於31日因病況惡化往生。
疾管署說明,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1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與2016年至2024年同期病例數(介於0至2例)相當,2016年至2024年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1-12例,個案感染年齡以25至64歲為多、占30%,其次為19至24歲及65歲以上各占23%。1歲以下的嬰兒,臨床症狀較不典型而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症狀,另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等症狀,或有囟門突出的情形,但不一定會有頸部僵直等典型腦膜炎症狀。
疾管署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致病原為腦膜炎雙球菌,其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之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飛沫,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接觸方可有效傳播,健康者可能呈現無症狀鼻咽部位帶菌,其中僅少數帶菌者會發展成侵襲性疾病,免疫低下者較容易致病,其潛伏期約2~10天,主要症狀為發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直、噁心、嘔吐、出血性皮疹等,有時也會出現昏迷和譫妄等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肺炎、敗血症及腦膜炎甚至休克死亡,需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
疾管署提醒,冬春之際是許多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應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過度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並注意手部及呼吸道衛生,以降低感染機會;倘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另籲請醫師提高警覺加強通報,並適時給予抗生素治療。
麻疹
疾管署今(4日)表示,中部醫院麻疹群聚事件自1月11日起無新增個案,總計確診20例,包含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及18例醫院相關接觸者,全案已於1月31日監測期滿。我國今年截至2月3日,累計7例麻疹病例,其中5例為國內感染病例且皆屬中部某醫院相關麻疹群聚個案,另2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均自越南移入;去年累計3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其中2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12例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越南3例、馬來西亞及柬埔寨各2例、泰國及印度各1例,另航空器感染3例。
去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至2023年,惟低於2019年。另國際疫情部分,與我國往來頻繁亞洲國家中,越南疫情持續,於春節期間1月25日至2月2日全國報告1,500餘例疑似病例,該國於去年報告逾3.8萬例疑似病例,其中確診逾6,700例,相較2023年確診數已逾百倍,需住院治療的重症病例佔40%,死亡13例;中國去年報告1,400餘例,日、韓去年累計報告約40餘例,皆較新冠疫情期間增加,惟尚未達新冠疫情前規模。
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各4天內均具傳染力,近年個案多曾於幼年接種疫苗,惟疫苗產生的免疫力可能隨時間衰退而發生突破性感染,感染後的症狀通常較不典型,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落實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