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主題以《單口喜劇是冒犯?還是療癒?》為題,由喜劇演員黃豪平與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攜手主持,並邀喜劇演員賀瓏和40位公民來賓參與,共同思辨冒犯與幽默的微妙界線。
賀瓏引用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的經典論點,提出「站立喜劇是帶領現場觀眾越過尺度冒犯的線,並讓大家感受到快樂」。他透露,在單親家庭成長帶來孤單與寂寞感,或許是他喜愛投入現場喜劇的原因之一,由於父親長期住在香港,兩人幾乎無交集,將踏入社會前得知父親在香港過世,他並未感到預期的悲痛,反而產生難以言喻的罪惡感,同時也種下難解心結。
賀瓏坦言,他後來將父親逝世的故事化作喜劇段子並在台上呈現的那一刻,有種被救贖的感覺:「它就是一個療癒的過程,當一件傷痛、不好的共同記憶,一旦有人笑出聲來了,它就不再那麼可怕了。」而現場公民來賓們觀看賀瓏的創作影片後,多數人認為「好笑且療癒,是另類致敬」,但也有來賓因剛經歷親人過世而感到被冒犯。
主持人鄧惠文則認為賀瓏呈現的喜劇段子是「很精緻的笑話」,她表示父親同樣是在國外過世,「我觀察內心反應,竟然覺得好笑,甚至覺得我得到某種程度的療癒。我想如果去祭拜我爸爸時,可以順便遊覽那個國家,因為我滿少去那裡。」但鄧惠文同時也進一步反思:「是否在心理專家的專業角色下就不能覺得好笑?例如我處理過許多喪父和喪夫案例的當事人看到時會有何感受?所以也許我公開時是否應該要說不好笑,但內心卻有一種本能反應,跟後設道德判斷是會撞擊的。」
諮商心理師李承從專業分析的角度拋出提問,賀瓏嘗試將傷痛轉化為笑點的創作歷程,是否在「無限冒犯自己?」,也許他在說這件事情時是刻意壓抑住某一種悲傷的情緒。李承認為,「喜劇其實是在轉換對一件事情的視角,將原本直線思考的想法重組,排列出我們可以喜歡的樣子」。
究竟單口喜劇是冒犯還是療癒,賀瓏的觀點為兩者兼具:「一定要有冒犯才有療癒,而且療癒之前必須先有冒犯」,如同傷口擦藥,必須觸及疼痛才能開始康復。黃豪平根據自身在喜劇領域的經驗表示,大多數喜劇演員在台上為娛樂效果可能砲火猛烈,但私下謙和有禮,他呼籲大眾給予喜劇創作者更多空間,不要過度苛責:「很多事情會讓我們有陰影,不敢再多創作或小心翼翼。其實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希望世界開心一點,只是呈現方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