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資料統計, 2016 年的選舉,光是區域立委候選人(註)就收到了 28 億元的捐贈。倘若人們想要知道這 28 億金流的細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雖然台灣有規定候選人必須依《政治獻金法》申報政治獻金,資料也會在選舉結束後被公開檢視,但與其說是「公開」,不如說是像文物一樣被「典藏」。上網公開的只有各項政治獻金的統計,想知道明細,必須先向監察院提出申請,付小額的查閱費用,但最多也只能把資料印在一張張的 A4 紙上,完全無法應用。
正因如此,在 2014 年,著名的公民社群 g0v 零時政府發起了一項「政治獻金透明化」專案,將從監察院印出的候選人政治獻金資料,以「字」為單位切成小塊的圖檔,利用文字辨識( OCR,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的概念,讓網友來參與,結果在 24 小時之內,就完成了將近 31 萬格的文字辨識,成功數位化 7 個政治獻金專戶、 2637 份文件資料。
當時獲得的熱烈迴響,還包括多位立委提出《政治獻金法》修法,讓專案發起人之一王向榮覺得「效果已達到,等修完法就有乾淨的數位檔可以用了」,沒想到這麼一等,等到立委又再選了一輪,政治獻金明細公開的法源仍然沒有下文。
也就是說,儘管這些金流完全合法,卻無法公開被檢視。《鏡傳媒》與從事政治獻金研究的中研院副研究員李宗榮合作,鎖定 2016 年立委選舉的「營利事業捐贈」捐獻明細,把資料從監察院帶出來、數位化、並開發成工具,希望能透過資料實際被應用的過程,彰顯公開這份資料的重要性。
![](https://unpkg.com/@mirrormedia/lilith-draft-renderer@1.3.4-beta.3/lib/public/845924188760371aa28efbb3dea99d01.gif)
我們發現,這 261 位候選人共收入政治獻金 2,817,453,078 元。其中營利事業的政治獻金捐贈佔了 32%,分別捐給 208 位候選人。這 5797 筆明細分別由 4162 家公司捐贈,但只有 255 家有捐到 100 萬,最後一名是捐 100 塊。
再比對母公司與集團資料後,有 432 家公司隸屬於 254 個集團,掌握了 40% 的營利事業政治獻金,第一名是徐旭東的遠東集團,共捐了5千400萬,是第二名裕隆集團的 1.6 倍。
這份資料當然有它的侷限,檯面下的利益交換、或是刻意不被申報的金流,都不在我們能夠檢視的範圍內。候選人在資料裡收入數字的多寡,最理想的情況,能夠直接代表他的募款能力;但以現實來講,則是候選人願意誠實申報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