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學舞的黃姵嘉,一路就讀舞蹈班、舞蹈系,高中偶然參與音樂短片拍攝,讓她開始接觸表演,後來也接演廣告,萌生她對表演的興趣。但當時學舞的她,從沒想過自己日後會在螢光幕上演戲。
新手入金鐘 克服瓶頸調整自我
大學畢業後,眼看同學紛紛考入舞團,當時雖已有電影邀約的黃姵嘉卻非常猶豫,「我回學校找老師,老師認為人生不是只有跳舞,既然還年輕,都可以試試看。」沒想到黃姵嘉2008 年第一次接演《查無此人》就入圍金鐘獎,讓她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就此在演藝界發展。
![](https://unpkg.com/@mirrormedia/lilith-draft-renderer@1.3.4-beta.3/lib/public/845924188760371aa28efbb3dea99d01.gif)
不過,黃姵嘉的戲劇之路也曾遇到瓶頸。她回想拍攝《出境事務所》時,在演出哭戲總是哭不到位,同劇演員吳慷仁細心提點她不要想著「哭」,因為這樣只會更加鑽牛角尖。於是,黃姵嘉嘗試在鏡頭前放鬆,「如果糾結在情緒上、台詞上,就無法感受對手戲演員給你的東西。」慢慢地,她學會如何放掉執念,掌握到表演的節奏,並體悟出自己的表演心得。
分飾多角 做自己享受表演
2018年在《台北歌手》劇中的精湛演出,讓黃姵嘉獲得金鐘獎肯定,她十分謙虛地說是遇到好作品,但在劇中從粗鄙農婦、單純少女、世故酒家女到女主角蘇玉蘭,她一人分飾四角,相當具挑戰性,「尤其是劇中農婦阿梅的角色,因為沒有相關生活經驗,比較難捉摸。」而受母親提醒,黃姵嘉回想年幼時較艱難的時刻,盡力嘗試連結阿梅這個角色。她每天專心研讀其中一位角色的劇本、熟記及揣摩這個角色的台詞、口氣與語感,果然成功切割並詮釋這四個角色的精髓。
![](https://unpkg.com/@mirrormedia/lilith-draft-renderer@1.3.4-beta.3/lib/public/845924188760371aa28efbb3dea99d01.gif)
初獲視后稱號的那年,黃姵嘉剛開始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同,但旁人常常把「妳是視后」掛在嘴邊,讓她變得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但喜歡演戲的心讓她轉念釋懷,「我還是我啊,人不會永遠完美,表演失常也沒關係,下一場戲再調整回來就好。」於是,黃姵嘉做回自己,也更能享受表演。
誠實面對角色 演出真摯情感
說到演戲,黃姵嘉始終相信,演員演的也是人,所有情感都該自然流露。一如聊起家鄉中壢,先是聽到她大喊,「一定要去買劉媽媽菜包!」接著傳來豪邁笑聲,或許這就是她的表演之道,台上台下一貫的「真性情」。
![](https://unpkg.com/@mirrormedia/lilith-draft-renderer@1.3.4-beta.3/lib/public/845924188760371aa28efbb3dea99d01.gif)
投入戲劇多年,在拿下金鐘獎後,她才終於認同自己是位演員。黃姵嘉認真說道,唯有磨練、找到自己角色的脈絡,才能在演技上更加精進,撐起「演員」二字的重量,但她笑著說無論有沒有視后稱號,表演都是同一回事,「站到鏡頭前,拿出最真實、自然的情感,就對了!」
更多內容,請看《桃園誌》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