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木柵忠順廟前(2023)年底著手台北地區聚落的保儀大夫信仰調查,去年已完成台北市全區普查,預計出書公布成果;去(2024)年11月29日,木柵及景美二間集應廟與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合辦「文山故事:保儀尊王研討會」,木柵集應廟另再與政大合作,今年1月中宣布成為全台首間撰寫ESG(環境、社會與治理)報告的華人廟宇。
有趣的是,去年底這場研討會上,一名信奉尪公的高家後代碩士生提及,指導教授曾告訴他,「你千萬不要跟教授們聊說這個尪公到底是什麼,因為這是一個不准談的問題」,證實了尪公信仰在二系統間的矛盾。
「尪公信仰在宗族內,也許有保儀尊王、保儀大夫不同的稱呼,可是真正讓尪公有很大影響力的是年例祭典。」這名高家後代試圖替尪公尊號的紛爭找出新解,他認為,不管是高、張、林姓為主的集應廟系統,或陳、林姓為主的忠順廟系統,都是把張巡當成自己的佛祖,忠順廟雖稱張巡為保儀大夫,但在台灣沒看過許遠神像出去遶境,只有張巡神像才會遶境,因此不管是哪個系統,所謂「迎尪公」指的都是尪公張巡,因此重點不在保儀尊王或保儀大夫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