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李文忠去年8月接任國防院執行長一職後,推動國防院訂定國防預算、國防改革兩大主題研究,希望能發展台灣自己的防衛論述。李文忠認為,一旦國防院的研究愈來愈有權威性,對外界的說服力自然會愈高、溝通效果也會愈好,自然能彰顯社會影響力,反之,若國防院寫的文章內容都是相關官員已知的,那就沒有人會看。
台海情勢近年成為國際公認戰爭風險最高的區域,除了透過研究厚實我國的防衛論述,也有一部分人士認為台灣應該加強的是與各國交流、說明。知情人士指出,各國都想了解台灣情況,因此半官方、非官方的國際交流非常重要,因為國與國的溝通工作非常巨大,我方必須把握所有交流機會,說明台灣感知的危險、台灣做了哪些努力,向世界傳遞台灣人民願意防衛自我的決心與能力,同時與外國友人溝通台灣的防衛需求。
該人士指出,有時對方認知的防衛構想不見得適合台灣,我方必須在溝通過程中適時指出,例如美國認為台灣自我防衛決心不足,我方在私下交流時就可以好好說明,為什麼國防預算一下從3%調高到5%、10%有困難?畢竟各國稅收水準不同,台灣相對偏低,影響政府預算支出的編列概況等,這些都需要溝通、形塑形象。
一位國安官員也向本刊指出交流對話的重要性,他強調,智庫長期透過一個個會議、訪問、對話、多邊雙邊互動堆積起對他國的了解與尊重,台灣必須展現對相關話題的熟悉、顯示自己沒有自外於國際對話脈絡,並藉交流感受國際氛圍、了解外界對台灣的看法,這都是基於更大的國安考量。
他舉例,川普上任後,外界試圖解讀川普的一言一行,若川普突然說出一些跟台灣有關的事,我方一定會設法了解其背後真意,這時若能透過平常互動累積的關係,請各領域的人解讀,會有助我方了解華府政治圈或美國朝野政黨對川普此言的看法,有助於我方判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