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批貨如果沒改善,就先不賣了!」採訪當天,東湖王家水餃館老闆娘朱筱勤一吃店裡招牌小菜烤麩就察覺不對勁,「烤麩一定要手撕才對味,每天市場送來後我們現煮現拌,不是買現成的,但這幾年烤麩品質愈來愈差,這怎麼給客人吃。」馬上吩咐女兒先停賣烤麩。
而且作為當地人氣老店,王家水餃居然連招牌都沒有,朱筱勤笑說:「沒有招牌是因為有次颱風要來,建管處說怕砸到人所以免費幫忙拆,這樣當然好,我也太幸運了!」當初創業為了養家什麼錢都可以省,可是談到做水餃,朱筱勤收起笑瞇瞇的眼神,嚴肅地說:「溫體豬漲3倍、韭菜漲8倍,我也是照36年前的用量,偷工減料怎麼賣到現在?」
東湖是水餃一級戰區,整個東湖有數十家水餃店,但王家是歷史最悠久的一間,還有很多名人聞香來訪,「當初同時開的水餃店幾乎都倒了或換老闆,送貨廠商還說附近剩我還在叫貨!」朱筱勤接著說:「而且東湖水餃我賣最貴,不只因為我生意好有底氣,更重要的是我堅持用料要實在。」無獨有偶,王家創業經歷和好吃的祕訣一樣平凡無奇,講話直率的朱筱勤說:「孩子還小要養,沒有一技之長,賣水餃賺錢比較快。」
「我高中畢業後,因為朋友才認識我先生。」出社會後的王立和朱筱勤,分別從事庭院設計、會計,不過,隨著結婚生子有經濟壓力,兩人決定創業,並在王立好友介紹下搬來東湖並開店,「我婆婆是北平人,她包的韭菜豬肉水餃很好吃,而且她覺得做生意就是要包餃子賣,所以教我和我先生做。」1982年,在現址附近巷子開了初創店,「我們先開了一個攤子賣牛肉麵、水餃,但覺得水餃費工、麻煩,又只有我跟先生在做,就改賣陽春麵、黑白切。」原先生意不錯,但一沒賣水餃後生意急轉直下,「麵賣了一個月,一毛收入都沒有。」半年後,朱筱勤決定重操舊業,「沒辦法啊,快活不下去了,不然女兒怎麼辦。」
為了家計,朱筱勤重操舊業賣起水餃,之後是如何做出口碑,甚至變成東湖最貴水餃呢?詳細報導請點連結觀看:【台灣老店】站穩水餃一級戰區 靠一種口味稱霸逾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