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9 05:28 臺北時間

【張乾琦烏俄戰爭3週年紀實1】為生存奮鬥 危機感如影隨形

mm-logo
人物
代號「大黃蜂」的施梅,是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GUR)的特工,正進行夜間射擊訓練。他從2014年開始擔任志願軍,曾是海軍陸戰隊員,2022年在一次偵查任務中因地雷失去一條腿。復健後,他重返GUR的現役崗位。
代號「大黃蜂」的施梅,是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GUR)的特工,正進行夜間射擊訓練。他從2014年開始擔任志願軍,曾是海軍陸戰隊員,2022年在一次偵查任務中因地雷失去一條腿。復健後,他重返GUR的現役崗位。
烏俄戰爭滿3週年了,交戰雙方粗估破百萬傷亡,多少珍貴生命成為冰冷的數字、無意義的砲灰。紀實攝影家張乾琦第9次冒險深入烏克蘭戰地,用敏銳的影像和文字記錄戰爭的色溫、聲響、氣味和時空。
他總是背著攝影機前往他方、凝視他者,心心念念的仍是故鄉台灣。64歲的攝影老兵一次次見證烏克蘭人奮戰的勇氣、死亡的氣味、逃兵的心聲…,他一方面無畏恐懼把鏡頭靠得夠近,一方面在心態上卻也退得夠遠,不被激情幻覺綁架,而是靜靜觀照,希望能從中尋找屬於自身對照的意義。(編按:報導原文以英文寫成)
2024年11月中,我在凜冽的夜晚來到烏克蘭敖德薩時,整個城市幾乎難以辨認。黑暗吞噬了街道,只有公寓窗戶搖曳著微弱燭光,低聲駛過的車燈,和柴油發電機的持續低鳴。空氣中有揮不散的燃油刺鼻氣味,和無從迴避的噪音—彷彿割草機在詭異、壓迫的沉默中無止盡地嘎嘎作響。
20250217pol001 (2)_2025-02-17.jpg
張乾琦第9次前往烏克蘭戰地,攝於黑海烏克蘭海軍巡邏艦上。
限電在這裡並非不便,而是為生存的奮鬥。經歷3年俄羅斯對烏克蘭包括電網在內不間斷的攻擊,國內半數電力供應已經被摧毀。敖德薩和烏克蘭大部分地區一樣,必須忍受入夜後的冰冷黑暗。
我的新聞嚮導歐列克西幫我訂了大西洋飯店。曾是海港邊充滿生氣的花園渡假村,如今彷彿只剩下空洞的軀殼。大廳昏暗且空蕩蕩。部分員工已經裹著毯子蜷縮在沙發,準備在這裡過夜。與其說是飯店,現在更像是避難所,提醒著我們,戰爭如何深刻侵蝕生活中最簡單的舒適。
就在我準備搭飛機從維也納飛往奇西瑙時,手機震了一下,我在基輔電訊社(Interfax)擔任編輯的朋友彼得傳來簡訊:
「祝你旅途平安。對了,小心巡弋飛彈。」
這是2022年2月俄軍開始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我第9次自費到烏克蘭,然而我仍覺得自己像個新手。每一次,同樣一切都只能隨機應變。沒有所謂的例行公事,因為這是戰爭—局勢瞬息萬變,行程總在最後一刻更動,不確定性是唯一的不變。
我和歐列克西第一次見面喝咖啡,是短暫但有揭示性的時刻。不約而同,我們本能地選擇了面對門口的座位—這是我1992年在紐約唐人街工作時養成的習慣,對歐列克西來說,則是戰爭時期的必要之舉。我們的肩上都背著迷你EDC(每日攜帶的隨身包),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
從影片製作人轉任新聞嚮導的歐列克西,以謹慎細心出名。他那破舊但堅固的日產探路者(Pathfinder)休旅車是一座移動的堡壘,裝配了無人機追蹤器,也備有急救箱和戰術工具等生存必須品。這裡是他隱蔽的工作室兼地下碉堡,架子上是整齊排放的罐頭食品、水、睡袋,和已充電的對講機,可供5個人維持2個星期。它不僅是工作間—它也是一條生命線。

情勢難捉摸 川普動向成關鍵

在基輔,我們深切體會了有備無患的重要。突然停電,令我們困在1平方公尺的狹窄蘇聯時代電梯的黑暗之中。刮痕累累的金屬牆和冰冷、有霉味的空氣更加深了那一刻帶給人的幽閉恐懼。它強力提醒我們,例行的日常轉眼就可能充滿危險。在這裡,謹慎不僅是美德,基本上它是個生存技能。
20250217pol001 (5)_2025-02-17.jpg
2024年12月1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圖)與新任歐盟理事會主席柯斯塔共同主持記者會。柯斯塔再次強調歐盟對烏克蘭毫不動搖的支持,澤倫斯基則對歐盟的協助表達感謝,並重申烏克蘭對公義且持久的和平的承諾。
在太過明亮而毫無生氣的房間裡,置身眾記者之中令我感到格格不入。2024年12月1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和新任的歐盟理事會主席柯斯塔,在基輔召開了共同記者會。柯斯塔主席強調歐盟對烏克蘭毫不動搖的支持,至於澤倫斯基總統則對歐盟持續的協助表達感謝,並重申烏克蘭對達成公義且持久和平的承諾。
我手拿相機站在新聞發布室裡,口譯員的低語夾雜著快門的喀嚓聲,但我的思緒翻飛。如果站在這裡的人換作是美國總統川普,而不是澤倫斯基和柯斯塔,會是什麼樣子?氣氛將變得緊張而難以逆料。謹慎拿捏的外交應對將隨著他的出現而崩解—響亮的宣言、尖銳的要求、「24小時結束戰爭」的承諾。我幾乎可以看到擔任烏俄特使的退休將軍凱洛格就站在川普身邊,強化同樣的訊息:美國不再提供無條件的援助—烏克蘭必須有所回報。
那麼,代價是什麼?答案是烏克蘭的稀土礦。川普暗示美國的軍援不該免費,把支援和經濟利益掛勾的討論已經開始浮出檯面。用軍事援助換取採礦權,拿對俄羅斯的制裁來交換協議。他會不會迫使澤倫斯基考慮和普丁談判?他會不會逼迫北約盟國支付更多的費用,否則就準備失去美國的支援?
但這還不僅是關乎烏克蘭。中國也正密切觀望。如果川普斡旋出一個必須讓步的協議,會如何牽動北京對台灣的盤算?中國會把它當成可乘之機,還是說,川普的難以捉摸會形成嚇阻力量?
我環顧四周,新聞記者會裡凡事一板一眼、控制有節、字斟句酌。但戰爭並無這般的節制。戰爭緊迫、殘酷而且赤裸裸。

數位防彈衣 安全通信不可少

採訪新的一個營時,我們會用安全的通訊APP如Signal來接收加密的座標參數,WhatsApp則是備用方案。經過確認之後,我們和新聞官見面,把手機轉換到飛航模式,穿越焦土和廢棄哨站,確保沒留下數位足跡。
按照我的經驗,Signal和Threema是端對端加密的黃金標準,受到軍方和政府官員信賴。WhatsApp則是遙遙落後的第2名,只是備用方案而非主要的選項。Telegram?可能已經被破解了。LINE?一般的聊天還可以,但不宜接發敏感資訊。iMessage、Messenger、Instagram?華而不實且不安全。那麼WeChat呢?那是通往老大哥的專線,一切都被監控。在這裡,安全通信就是數位的防彈衣—少了它,你就暴露在危險中。
20250217pol001 (8)_2025-02-17.jpg
第126國土防衛旅的士兵,聚集在靠近結冰河岸的樹下聽取簡報。寧靜的景緻,和他們隨時準備受訓形成對比,反映這些保衛家園的人們沉靜的決心。
和49歲的烏克蘭海軍司令歐列克西.內茲帕帕中將見面實屬榮幸。他的會議室簡樸但深具象徵意義,烏克蘭的國旗和海軍軍旗高高矗立。架上的一個壓克力展示盒放了「發射前拆除」的紅色標籤—取自一枚R-360海神飛彈,這枚飛彈在2022年4月14日擊沉了俄羅斯的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昭示著在他指揮之下,一個決定性的勝利。
喝著茶,我們進行了30分鐘深具意義的談話。內茲帕帕坐得筆直,姿態堅定而冷靜,散發內斂的張力。他用字斟酌,句句帶著經驗的分量。中間一度他身子往前靠,用銳利的眼神盯著我的眼睛,引述了邱吉爾的名言:「當你的頭在虎口下,你無法和老虎說理。」他的語氣平穩,比喻卻是令人不寒而慄的清晰—深刻提醒我們,烏克蘭正為生存而不懈奮戰,對抗一個毫無底線的敵人。
隨著對談的深入,我捲起了衣袖,向內茲帕帕中將展示我2019年在寮國金三角被老虎攻擊留下的疤痕。他用驚訝而嘆服的眼神看著我說:「想必有天使守護著你。」他說得沒錯,若不是那一點幸運,我可能失去一隻手臂或是失血過多致死。那次經歷的教訓非常清楚明確:要遠離老虎。但是更深層的啟示仍縈繞心頭:你有辦法要掠食者傷你輕一點嗎?答案毋庸置疑—當然是不行。
我們啜飲著茶,杯子微弱的碰撞聲漸趨沉寂,我的思緒轉向了台灣。全世界似乎都比台灣人更確信,中國的入侵已經迫在眉睫。充當內應的通敵者或明目張膽、或暗中行事,提供侵略的助力;其他人則如鴕鳥,把頭埋在沙裡拒絕現實。但明明現實就擺在眼前:他們暴露的後背,如此脆弱而渾然不覺,當無可避免之事終於到來的那一刻,將成為如雨而下的彈片最容易的目標。
更新時間|2025.02.19 05: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